长途旅行,警惕“经济舱综合征”

作者: 雷精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坐飞机出行已经越来越普遍。然而,一种名为“经济舱综合征”的疾病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经济舱综合征”到底有哪些危害?如何有效地进行预防?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刘晨,为大家深入解析这一值得关注的旅行健康问题。

哪来的“经济舱综合征”

长途旅行,警惕“经济舱综合征”0

刘晨介绍,“经济舱综合征”是指在乘坐飞机旅行中或旅行后发生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栓塞有关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然而,此病症的覆盖范围不局限于经济舱乘客,乘坐长途客车者或卡车司机都有可能罹患。其主要发病因素涉及机舱环境和乘客个体两个方面。机舱空间狭窄,乘客在旅行中往往无法自由活动,长时间维持一种坐姿,会使得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机舱内的空气干燥、湿度低,久之也容易导致乘客脱水,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状况。

不可忽视的危害

刘晨指出,“经济舱综合征”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绝不可小觑,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可能诱发深层静脉血栓。当患者出现症状时,下肢往往会表现为明显的疼痛、肿胀、发红和发热。这些症状不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还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下肢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深层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有可能脱落并随着血液流动而移动;如果它们移动到肺部,就会形成致命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是一种非常危急的病症,其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剧烈的胸痛、持续的咳嗽以及咯血等。一旦患者出现症状而延误就医,可能迅速发展为休克,甚至死亡。

对于已经罹患“经济舱综合征”的患者来说,即使没有发展成肺动脉栓塞,也需要接受长期的抗凝治疗。然而,抗凝治疗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出血倾向,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避免外伤或进行可能导致出血的活动。对于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行取栓术、溶栓术等。但该病症的预后并不乐观,所以重视预防和早期诊断是减少该病症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预防的三个关键

刘晨指出,预防“经济舱综合征”,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和保证身体摄入充足书水分,还要注意穿着宽松、舒适。

长途旅行,警惕“经济舱综合征”1

第一,适度活动。乘坐飞机时,应有意识地每隔1~2小时活动一下下肢,如伸展、弯曲、旋转脚踝等,以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同时,应避免交叉腿或盘腿坐姿,避免下肢血液循环不畅。通过经常变换坐姿,可以减少血液在特定部位停滞的可能性。预订座位时,尽量选择靠近走道的位置,以便在需要时离座站立或走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第二,注意饮水。乘坐飞机时,身体的水分消耗会比平时快,可以选择多饮纯净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防止血液黏稠。

第三,穿着舒适。穿着也是预防“经济舱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旅行时,应选择宽松、柔软的衣服和鞋子,以减少对身体的束缚和压迫,特别是下肢部位,这样可以帮助血液更加顺畅地流动。对于老年人、孕妇以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穿医用弹力袜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这种袜子可以通过施加适当压力,帮助改善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刘晨提醒,对于已经患有静脉曲张或有血栓形成病史的乘客,应在出行前咨询医生,让其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除了以上预防措施外,一旦出现“经济舱综合征”的相关症状,如腿部肿胀、疼痛、发红等,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而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损伤。

责任编辑/孙学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