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囫囵吞枣”的循环
作者: 木子
“囫囵吞枣”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所著的《碧岩录》。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道理。
古时候,有一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有一回,他向一位老医生请教,吃什么水果对身体最有益。老医生对他说:“水果各有各的特性,每种水果对人的身体都有益处,但吃多了,也会带来害处。例如,吃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就会损伤脾胃。枣子呢,对脾有滋补作用,但吃多了,对牙齿又不利。因此,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
听完老医生的话之后,这个人思索了一会儿说:“我的方法就是,对不同的水果,用不同的方法去吃。例如,吃梨,只在嘴里嚼,不咽下去;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儿吞下去。这样,就有益无害,既不伤牙齿,也不伤脾胃了。”老医生听了,忍不住笑道:“你这个方法不好。可以做到吃梨只嚼不咽,但很难做到吃枣子不嚼就咽。你那样囫囵吞枣,也没法体会到枣的滋味啊!”
囫囵吞枣,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求甚解,含糊了事,只把原书文句照本死读,好比吃东西不加细嚼、品味,也不消化、吸收一样。这个成语带有贬义,提醒我们在学习或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时,要深入思考、仔细分析,不能盲目接受或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避免产生误解或误导。
例如,在读书或学习时,我们如果只是快速地浏览一遍,不去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思想,那就像是在“囫囵吞枣”,无法真正吸收到书中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应苛求自己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进步。我们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不仅会承受额外的压力,还会对成绩提升缓慢感到困惑。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能力,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严格执行;需要脚踏实地地打牢基础,避免急功近利、草率行事;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遵循“无疑—有疑—解疑”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积累知识。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只有培养稳健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拓展】
打破“囫囵吞枣”的循环,意味着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在学习时浅尝辄止和表面化的倾向,转而追求深入理解和有效应用知识。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学习方法的调整,还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和能力提升之旅。
1.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你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期望成果。清晰的目标能帮助你保持学习动力。
请写下你的学习目标:
2.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
在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你需要及时解决它们。
请写下你的学习问题:
3.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
请你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识别出哪些行为属于“囫囵吞枣”,包括快速浏览书籍而不深入思考、记忆而不理解,或者是对复杂概念一知半解等。
请写下你的反思:
4.自我评估与反馈
你别忘记定期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成果,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寻求改进的方法。
请写下你的评估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