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泥叫叫:泥土中的古老回响

作者: 叁拾老师

太平泥叫叫:泥土中的古老回响0

在喧嚣的城市中,我们总是被快节奏和高压环境所包围,仿佛忘记了那些源于自然的纯真与美好。然而,在一次和朋友的对话中,我了解到她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人。自此,我有幸走进太平泥叫叫的世界,也体验了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感受到了来自泥土的质朴与温暖。

太平泥叫叫并非简单的泥塑玩具,而是集民间智慧、趣味、内涵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产物。据史书记载,太平泥叫叫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太平泥叫叫是用来感恩和纪念舍身为民、具有大爱精神的张渤将军,人们吹响它以祈求太平。后来,太平泥叫叫逐渐演变成一种极具镇江地域特色的民俗玩具和吉祥物,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当庙会或节日来临时,太平泥叫叫就会成为一种代表性产品在街头巷尾售卖,为节日增添几分喜庆的氛围。

前段时间,我趁着好天气和朋友相约在江苏省镇江市西津渡的太平泥叫叫店铺见面。初入店铺,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宁静与安详。店内,朋友的师父周宝康老师正在专注地捏着手中的泥塑,他的双手仿佛有种魔力,将一块块普通的泥土变成栩栩如生的卡通动物形象。我被这神奇的手艺深深吸引,决定在朋友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一番。

首先,我选了一块大小适中、材质细腻的陶泥。周宝康老师告诉我,以前制作太平泥叫叫的时候,是以华山村的泥土作为原料,这种泥土质地细腻、黏性强、韧性好、有可塑性,是制作太平泥叫叫的最佳原料,后来,有顾客反馈用华山村的泥土制作的太平泥叫叫容易被损坏,所以现在就改用陶泥,陶泥经过高温烧制后,既坚固又能永久保存。我小心翼翼地捧着陶泥,仿佛它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其次,我开始学着朋友的样子,按照“揉、搓、拍、捏”的步骤,试图将陶泥塑造成比较容易制作的“鱼化龙”形象。“鱼化龙”是太平泥叫叫的经典造型:从正面看是两条鱼,寓意着成双成对、好事成双、年年有余;换一个角度看就是龙头,有“鱼跃龙门”“金榜题名”“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寓意。然而,初次尝试的我并不熟练,手中的泥塑总是呈现歪歪扭扭的状态,毫无“鱼化龙”的生气。在我稍感失落之际,朋友走到我的身边,耐心地指导我如何调整“鱼化龙”的形状和比例。她告诉我,制作太平泥叫叫不仅要有耐心和细心,还要有对美的追求和感悟。在朋友的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感觉,手中的泥塑也开始趋近“鱼化龙”的形象,看起来十分有趣。

再次,我要对捏好的太平泥叫叫进行刺孔,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了。我按照朋友的提示,在“鱼化龙”的一边刺好一个发声孔,可是怎么也吹不响。朋友哈哈一笑,她说对太平泥叫叫而言,刺出正确的孔是要靠经验的。说完,她熟练地帮我刺好双孔,果然,吹出来的声音又清又亮!

最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了。做好的泥塑需要先在阴凉处晾晒5—7天,直到里面的水分全部蒸发后才能进窑,而窑炉需要等到装满后,才能开始烧制。在等待的半个月中,我的内心既焦急又期待,生怕自己捏的泥塑失败。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朋友拍了张出窑的照片发给我,我的作品烧制完成了。于是,我兴冲冲地前往店铺,给自己做的太平泥叫叫上色。我先是涂白色给它打底,等颜料干透后叠加粉色,再依次涂红色、金色、绿色。至此,我觉得手中拿的不再是一块普通的陶泥,而是一件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的作品。我轻轻地吹响了它,它发出了清脆的声音,仿佛在诉说一段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这次体验让我对太平泥叫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它不仅是一种民间玩具,还是一件承载着深厚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工艺品。每一块陶泥、每一个造型、每一种颜色,都蕴含着人们的智慧和心血,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同时,这次体验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传统文化。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积极保护和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像我一样,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