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首赏析
作者: 星辰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地随之起舞。我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中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百花争艳。更远处,家家户户笼罩在雨幕之中。寒食节过后,我酒醒之余,却因思乡情而叹息不已,只能自我安慰。我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饮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
在熙熙攘攘的尘世间,总有一些时刻让人想要逃离。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心境之下。我们在细细品味后会发现,这首词并非简单的避世之作,而是在烟火人间寻找诗意栖居的生命咏叹。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画卷。春风拂过护城河,吹皱一池春水;斜斜细雨洒向千家万户,滋润着新发的嫩芽。苏轼在写景时,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的艺术手法,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深刻地传达了春日景色的丰富层次和动态美感。
下阕转入对故乡的思念。不要对着故人思念故国,这看似豁达的劝慰中,实则暗含着深深的乡愁。新火试新茶,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在异乡寻找心灵慰藉的智慧。苏轼以“诗酒趁年华”作结,道出了在平凡生活中寻找诗意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超然,不是远离尘嚣的隐逸,而是在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这种超然,是对生命最深刻的领悟,是在平凡中看见不平凡的生活智慧。
这首词给予现代人深刻的启示:诗意不在远方,而在眼前的生活中。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一壶新茶,读一首诗词,或许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
春日偶成
【宋】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赏析
在某个春日,程颢外出郊游,写下了这首《春日偶成》。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一片云淡风轻的闲适。
“云淡风轻近午天”,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图景。云是淡的,风是轻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转至正午。这种对自然物象的细腻感知,展现了诗人与天地万物的深度共鸣。
“傍花随柳过前川”,诗人的步履从容不迫,与花柳相伴,悠然前行。这种闲适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在理学的世界里,格物致知不是枯燥的思辨,而是在与自然的交融中体悟生命的真谛。诗人的每一步,都是对天理的印证,都是对生命的礼赞。
“时人不识余心乐”,世人的不解恰恰凸显了诗人精神境界的超然。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世人难以理解这种与天地同乐的境界。可诗人并不在意,因为他的快乐源于对天理的体认,源于与万物一体的感悟。这种快乐超越了世俗的得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将谓偷闲学少年”,世人的误解反而成就了诗意的升华。在理学的语境中,“闲”不是懈怠,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诗人以少年的纯真心态看世界,在闲适中体味天理,这正是理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程颢在闲适中展现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命境界。在这个春日里,他以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理想图景。这种境界,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寻找内心的闲适, 要在诗意中安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