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干戈以卫社稷
作者: 温玉帆在明末的烽火狼烟中,一位身着银甲的女子策马立于万军之前,她的目光穿透了战场的硝烟,望向摇摇欲坠的明朝江山。秦良玉,这位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称号的奇女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中的巾帼英雄。在明末动荡的乱世中,秦良玉用忠勇与智慧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壮歌。
书香门第,武术奇才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忠州(今重庆市忠县)的一个家庭中。
秦良玉的父亲秦葵是明朝末年的岁贡生,出身于书香门第,思想开明。在父亲的熏陶下,秦良玉自小便与众不同,她不仅喜欢读书识字,还对武艺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父亲舞剑论兵时,她总是聚精会神地观看,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武艺、练习骑射,逐渐展现过人的天赋。
秦良玉的身材高挑,力大无穷。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保存的资料,秦良玉曾穿过一件蓝缎平金绣蟒袍,长达171厘米,袖长近100厘米,足以见其身材之魁梧。

精锐之师,南征北战
秦良玉长大成人后,与石硅(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宣抚使马千乘结为连理。婚后,他们夫妻同心,共同致力于军事训练,携手打造了一支名震四方的“白杆兵”。这支部队的主要武器是秦良玉根据四川地势特点自创的白杆长矛,它以结实的白木作为长杆,上面装了带刃的钩,下面还有很坚硬的铁环,非常适合于山地作战。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杨应龙在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作乱,马千乘带领三千人马跟随李化龙前往征讨播州,秦良玉率领五百精兵押运粮草。次年正月初二,杨应龙军趁李化龙大军在营中大摆筵席时发动袭击,秦良玉夫妇将杨应龙军击败,而后乘胜追击,接连攻破金筑关等七个营寨。秦良玉夫妇的战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叛乱后,秦良玉没有向朝廷请功。后来,马千乘被诬告,病死在云阳监狱中,秦良玉继任了丈夫的职务。
此后,秦良玉多次率军平定叛乱,威震一方。她精通兵法,善于运用各种战术,无论是“围魏救赵”还是“声东击西”,都被她运用得炉火纯青。她的“白杆兵”更是所向披靡,成为朝廷倚重的精锐之师。
勤王抗清,忠勇无双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永平等四座城池失守,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围困了京城。秦良玉奉诏率军救援崇祯皇帝,拿出家财作为军饷。崇祯皇帝为她颁发褒奖的诏书,在紫禁城的平台召见她,赏赐她钱币、牲畜、酒水等,并且赋诗四首表彰秦良玉的功劳。当时恰逢四城收复,崇祯皇帝就让秦良玉回四川。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张献忠攻陷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秦良玉率军赶到,张献忠不战而走。秦良玉率军追击,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之退走湖广。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联合罗汝才再次造反,罗汝才率兵攻打夔州。秦良玉率军赶到,罗汝才不战而走,秦良玉追至马家寨,杀掉罗汝才军六百人。秦良玉又率军追击,夺下罗汝才的帅旗,活捉了他的副首领。至此,罗汝才军的势力逐渐衰微。
英雄暮年,传奇永存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长途进军,再次攻打夔州。秦良玉赶往救援,寡不敌众,军队溃败。后来,整个四川都被攻占,秦良玉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她把部下全召集起来,规定说:“有从贼者,族无赦!”她分兵守卫石柱境内。张献忠到处招降四川土司,却不敢来石硅。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秦良玉因病去世。她的墓碑铭文,彰显了这位巾帼英雄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
如今,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街巷里,老人们还会给孩子们讲述“秦姑婆”的故事。那些刻着岁月痕迹的白杆枪陈列在博物馆里,依然闪耀着忠诚的光芒。每当山风吹过竹林时,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说:“真正的勇敢不分男女,爱国之心永远年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njw2025052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