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性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潜能激发中的应用
作者: 杨伟
高三学生随着高考时间的临近,其焦虑水平逐渐增高,容易出现多个高原期,导致动力枯竭,尤其是在11月和次年3月这两个关键期。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这一时期。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聚焦学生当下的焦虑、怀疑、担心、恐惧等心理因素,通过“卓越圈”团体辅导活动及其总结分享,学生可以更新体验、重塑认知、调节情绪、改变行动,进而强大内心,学会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力量,从自我感动中去感知力量、从未来希望中去激发力量,并将这种方法固化为面对挑战时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
伴随学习的不断深入和高考的临近,高三学生渐渐失去了刚进高三时的新奇和踌躇满志的状态,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动荡,如动力不足、怀疑自己,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人际关系也较为敏感,也因此产生了诸如失落、自责、自卑、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而学生的消极情绪越多,关注点就越小,容易把周围的人尤其是熟悉的人当作对手来对待,忽视了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造成班级的人际氛围不和谐甚至出现不良竞争,进而出现学习停滞不前、心态不佳的现象。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这个关键期呢?实践表明,面谈、交流和陪伴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矛盾,而是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性,并在此基础上激发新体验、构建新认知,有效调动团体动力和学生期望感。团体辅导这种形式可以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高三阶段的心理辅导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营造健康的班集体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经历以下3个重要的步骤。
宣泄。宣泄即处理消极情绪,处理情绪是行为改变的前提,而宣泄情绪最好的方法则要通过运动和倾诉来实现。
激发。激发重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优势与能力,看到自身存在潜能和发展的空间,并由此燃起新的希望,重构新的认知。
提升。团体动力理论认为团结的集体具有很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团体活动可以有效调动个体参与感,促进团体相互协作与支持,获得新思考、新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进阶,所以个体成长要融到团体的发展中才更有力量、更加持久。
团体辅导方案以“卓越圈”游戏为载体,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方案设计思路如下。
理论依据
库尔特·勒温于1939年提出群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与心理状态会因受到周围其他个体和当前环境的交互影响而发生改变。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把群体看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群体动力的关键来源是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而群体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库尔特·勒温认为从改变群体入手比直接改变一个具体的个体更有效,更加符合群体动力学理论中有意识的模仿或无意识的认同影响机制,这为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由此来看,积极的团体可以形成一个积极的动力场,有助于促进团体中个体成长和潜能的激发。在积极的团体动力的作用下,团结的集体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情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共同进步。
设计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以活动为载体,活动设计的操作性强、可参与性强、适宜度强,符合学生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具有知、情、行3个维度的整合性。
(二)多元性原则
团体辅导体验丰富,有利于学生行动和思维的多元建构,能够促进其形成新体验、新认知。
(三)发展性原则
团体辅导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安全、接纳、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有助于团体成员间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团体成员间充分互动,带动性强。学生的参与面广,收获明显。
(四)导向性原则
活动设计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力求学生自主探索、领悟体验程度高,行为训练的成效明显。
(一)知识素养
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突破自我的能力,而且潜能无限,认识到高原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所以是正常的。
(二)情感素养
学生感受自己曾经的付出是值得的、有意义的,发现了自己成长与进步,在游戏活动和分享表达过程中能宣泄积压的不良情绪。
(三)意志素养
学生通过体悟和分享能更加自信、更有力量地面对困难,进一步坚定自己的追求,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四)能力(行为)素养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敢于分享内心真实的感受。
活动规则
比赛分3轮进行,第一轮和第三轮比赛每个组同时进行,第二轮按第一轮比赛后的成绩依次逐个单独进行。
第一,比赛开始前,每个小组选出两名组员担任拉圈员。拉圈员将圆圈拉成一个闭合的圈(方形、圆形都行),其余组员依次排成队。(教师示范)
第二,在比赛信号发出后,组员必须依次从圈中通过,并且身体必须全部通过圈才算完成,如果组员没有完成指定要求,需要回到圈的另一侧重新来过;最后一个人通过圈的组员(穿上号码背心)要举手示意报告“完毕”,计时才算结束;每一轮每个组员要循环通过两次才算完成任务。(教师示范)
第三,比赛结果总时间最少的组获胜,注意教师的示范仅仅是一种通过方式。
第四,在每轮比赛结束后,裁判统计结果,宣布各组成绩。比赛要求不仅有竞争,也要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即每一轮比赛要比前一轮的比赛成绩要好(用时要少),否则全组接受定时运动训练。在第二轮中,失利的小组组长将代表小组接受一定的惩罚。在第三轮中,获胜的小组将得到老师的礼物。
第一轮开始前,有2分钟进行练习、讨论和创新;第一轮结束后,每轮只有1分钟进行讨论、总结和练习。
实施过程
(一)活动要求
活动时间:90分钟。
参与年级:高三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分为3—4个小组,每组人数相等,但不得低于10人。
场地及服装要求:选择开阔、无障碍的场馆或舞台(封闭空间更佳),穿运动装。
活动材料: 跳绳、秒表、计分黑板、分享卡片。
活动前准备:每个组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带有竞争性、有内涵的名字,并选出一个组长。
(二)活动流程
该活动共有7个环节(表1)。活动开始前,所有学生进行热身,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然后正式进行比赛,其中卓越圈挑战赛计分表(表2)要写在黑板上。比赛结束后,进行小组和集体分享,大家为这个游戏起名。最后,举办结束仪式。
评价反馈
(一)分享体验
活动进行的过程会引发学生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教师需要在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分享,使其学有所得。在该团体辅导活动之后,教师会依据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做了这个游戏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对我们目前的学习和心态有什么影响和启示?活动对我们这个集体来说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二)追踪调查
团体辅导结束以后,教师需要追踪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通过个别访谈和个案追踪,了解活动带来的效果。在追踪调查中,学生的反馈丰富多彩。学生甲分享道:“游戏裁判判决的结果不公平促使我们一致对外,虽然结局不能改变,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了,所以困难和不公平可以促进我们团结。”学生乙分享道:“我们卸下的衣服、眼镜等东西象征着放下包袱,这样才能轻装上阵。”学生丙分享道:“寻求突破,达到目标,方法固然重要,但练习更为重要,熟能生巧,只有在训练中才能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所以高三后期坚持练习总是会有突破的,如果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前,请你毫不动摇地坚持现在的做法。学生丁分享道:“任何想要获取胜利的人都必须专注和投入,我们小组有同学在第一轮比赛之前没有认真听规则,也觉得这个游戏太没有挑战性了,所以不太认真,导致成绩自然不尽如人意,但是后来他们有了想赢的想法,于是开始专注起来,积极投入讨论和练习,最终实现了大逆转。因此,我们觉得,成功是感想、专注、方法、投入的总和。”诸如此类的分享还很多,这也印证了该团体辅导活动的适宜度和开放性良好,能够给不同个体带来不同的思考和体验,且活动的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
多次实践运用证明,该团体辅导方案非常适合于每年3月针对高三学生开展。学生从活动中可以很好地整合认知、情绪和行为,有效激发自己的成长愿望和学习内驱力。因此,该方案实为非常经典的团体辅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