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成长有痕
作者: 黄羽乐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题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间四月,细雨绵绵,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追思逝者的节日,也是一个让人有勇气谈论“死亡”这个话题的机会。而成长就在那一瞬间……
在乡下,祭祖的风俗年年都有,人人都很重视,规矩也多,很是讲究。每到亲人的忌日,家中便会摆上大鱼大肉,举行极富仪式感的祭祀。在祭祀时,任何人都不可以喧哗嬉闹,也不能触碰桌子和凳子。同时,还要一边烧元宝和冥币,一边叩头。礼毕,又有一系列关于收拾的规矩。我对这些仪式一直保持反感的态度,总是避之不及,认为这只不过是传统的封建迷信罢了。而那炽热的火焰、呛鼻的烟味,让我愈发厌烦这一项项烦琐的仪式。
直到我也有亲人离世时,我才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一个生命变成了一张相片和一块墓碑,才第一次感受到一个生命的逝去。
梨花风起正清明,落雨纷纷,行人断魂。青冢之前,你是否也有细密如发的思念,要向故去的亲人诉说?
今年,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逃避扫墓,而是主动提出要去看看,好好看看。墓地里竖立着一座座青石墓碑,苔藓斑驳,石台阶泛着水痕。外婆在墓前一边轻轻抚着她父亲冰冷的墓碑,嘴里一边念叨着往事。我也在墓前伫立良久,擦拭着一年留下的灰尘。叠好的金元宝一个个扔入燃烧的火焰中——那其中也有我的一份,我也学会叠金元宝了。那股熟悉的烟味再次袭来,但这次我似乎没有了厌恶,而是有了更多复杂的情绪。
在迷蒙的烟灰中,恍惚间,我仿佛又猝不及防地再次与他相遇……
依稀记得那时我还小,太姥爷已经住进了养老院。岁月的车轮在他身上“碾”过,使他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他甚至说不出话了。那次我去看他,隔壁的老爷爷看见小孩子,便有心逗逗我,笑着说:“这孩子,谁家的呀?”面对陌生人的提问,内向的我不知所措,紧张得说不出话,其实隔壁老爷爷也没打算问出答案。可此时躺在床上行动艰难的太姥爷却忽然有了反应,他艰难地抬起骨瘦如柴的手,朝自己胸口用力拍了拍,向那个老爷爷示意着:“我家的!”大家对他的反应很是惊喜,轻笑着说:“哦,你家的啊!”他又努力点了点头!我们临走时,他指指桌上各种吃食,看着我,其实我知道他要说:“你吃呀,喜欢的带走呀!”因为他还能说话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
烟已散尽,交织的思绪却未尽……
我回忆着与他的一切,记忆里的点点滴滴都是充满温暖的。我的心好像被什么充斥着,很满很满,但不是悲伤,而是无尽的思念,满得要溢出的思念,回忆便是含着泪的微笑。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清明节的意义。
其实,清明节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沉重的日子,而是个气清景明的节气,是扫墓祭祀的节日,也是缅怀、追思故人往事的情感出口。它标记着感恩与珍重、逝去与铭记、过去与未来。
而铭记和思念,也并不意味着悲伤与苦痛,它可以是温情的、有力量的。缅怀先人,不仅是单纯的思念,也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传承,也是时刻激励自己感恩一切,珍惜当下,踏实奋进的动力源泉。在清明节,我们在怀想和眷恋中,找到生命的热情所在,以充沛的活力迎接更好的未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祭祀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铭记。我们不是相信鬼神真的能给予我们庇佑,我们只是相信:死亡能隔绝我们拥抱的身姿,但隔绝不了我们思念的深沉。
死亡并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在清明节,我们既回望昨日,也憧憬未来,对生命有敬畏,对生活有热望——这或许就是清明节的意义,也是清明节的精髓!
又是一年清明节,成长的痕迹也悄然在我的心里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