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希望,健康成长
希望是一种积极力量,是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基于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内外在条件的认知评估而产生的积极情绪。有学者将希望描述为“预防的核心”。当遇到挫折事件时,有更高希望水平的人产生的抑郁症状更少;当个体的心理状态恶化时,高希望水平可以起缓冲作用,降低产生负性行为的可能。同时,希望可以帮助个体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希望孕育于关系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与父母、教师的互动中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存在于这个家庭、这个集体,自己是一个值得被认真对待的、有价值的生命个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关爱,需要与其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在与孩子日常接触、闲聊、建议、祝福之中,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并找到归属感、幸福感,从而激发向上的动力。
希望萌发于理解中。学生产生偏差行为,需要得到师长的理解:孩子怎么了?是什么使得他这样做?他这样做是想得到什么呢?每个行为的背后总有正面的动机。也许动机并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学生被理解、被接纳时,他们才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愿意去尝试改变。
希望成长于欣赏中。被看见,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层次的渴望。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来说,这种“被看见”的渴望尤其强烈。师长要和他们商定一些可能实现的小目标,一旦他们做到了,就及时对他们给予赞美,并用欣赏的态度引导学生自我归因,并提升效能感。再小的改变,也是一种进步;停止做错,就是开始做对的第一步。师长的欣赏,传递的是对他们的期待,会给那些有挫败感的学生带来振奋性的引导。
“心有北斗,乘风破浪”,希望就如同北斗一样,是目标,是方向,是导航。当一个孩子拥有希望,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同时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目标时,他一定能够不懈奋斗、宠辱不惊、百折不挠。孩子被理解、被看见、被欣赏,就能重塑希望,乘风破浪、健康成长。
潘月俊
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心理研训员
南京江北新区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主任
南京市德育(心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