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得又快又好

作者: 周岁

怎样学得又快又好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的边界也被不断拓展。从图书馆到各种知识付费平台或是免费资源库,获取各种类别的知识都变得越来越方便。然而,资源摆在眼前,能不能够学好,考验着大家的学习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也是当下教育焦虑的缘由之一,因为我们正从“学历时代”迈向“学力时代”。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呢?怎样才能学习好?其实,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说。

从宏观层面来说,良好的学习能力意味着建立起一座坚实的“学习成功金字塔”。这是美国教育家苏珊·克鲁格提出的概念,它由3个要素组成——信心、自我管理、学习。其中,建立学习信心和做好自我管理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号,而是真的受到大脑内化学成分变化和大脑活动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说,真正的学习意味着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发生了改变,或者是加强。

不难发现,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涉及了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在脑科学的视角下,学习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生物学现象。要想好好提升学习能力,已经不能一上来就埋头苦学。一个具备良好学习能力的人应该懂得如何调动起自己的大脑,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顺应大脑的工作原理,有效提升学习能力

说到学习,在课桌前埋头苦读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然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那么学习的效果恐怕也会打折扣,甚至是事倍功半。

美国人类心理研究专家、畅销书作家彼得·霍林斯在《知道做到》这本书中,具体解释了如何构建“学习成功金字塔”。

步骤1:建立信心

建立学习的信心,其实并不算新鲜的观点,许多教育书籍都提到过要鼓励孩子。然而,霍林斯强调,要建立起真正的信心,打心底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要让大脑发生真正的变化。

人的大脑每天接收的诸多信息,都会沿着脊髓向大脑的神经网络传播。而大脑获取这些信息的第一站是情感中枢,也就是说,在开始分析信息之前,大脑要先判断这些信息有没有威胁到人身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情感中枢不会区分身体威胁和心理威胁。换句话说,面对人格侮辱、严厉批评、深切谴责,与面对拳头击打、猛兽攻击、迎面而来的汽车,大脑的警觉程度是相当的。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战斗或逃跑反应”,这是人在面对威胁时的本能——释放肾上腺素,大脑要迅速决定如何应对威胁。届时,所有无关生存的活动都会暂停,也包括学习。

曾经有一项关于小白鼠的学习行为的研究,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三组小白鼠分别在家里、陌生房间里,以及旁边有一只猫的笼子里。研究发现,小白鼠在安全的家中,它的学习效果最好;在陌生房间中,它的学习效果略差;而在旁边有一只猫的笼子里,小白鼠没有学习,反而还不断犯错,记忆中心没有出现与学习相关的神经元连接和细胞变化。

因此,用威胁或指责的方式来强迫人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而是要建立起真正的信心,这对此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实在难以开始这一步,大家不妨想想自己的成长。不管是几岁的孩子,呱呱坠地时都是只会哭闹吃奶的小婴儿,但如今已经能做到很多其他事情,这都是从零开始学会的技能。

相比之下,就算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好,也没关系——这可能是真的,但也只是暂时的。如果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好,那就原谅自己的天资不够聪颖,并且在学习中记录自己的进步,做到坚持不懈。

步骤2:做好自我管理

同样,做好自我管理也有脑科学上的科学解释。在情感中枢初步处理完信息后,接收信息的下一站是前脑,也就是前额皮质。这个部分就像一个私人助理,它会负责管理运动功能、记忆、语言,解决问题、调节冲动、管理社会行为,还有其他很多认知技能。脑负担太重,不仅前脑会疲惫,整个人也会感觉身体被“掏空”,无法做好任何事。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损耗”。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的理论,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分散精力,都会消耗心理能量,从而使执行能力和意志力下降。因此,要克服这种“脑力枯竭”,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自我管理技能,尤其是组织能力。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之前,花费一定的时间,甚至是很多时间来制订一套学习计划,让此后的学习更容易执行和坚持下去。

在不少学校里,制定时间表不需要学生参与,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老师会安排好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导致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大家要想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课业之外的领域达到一定水平的话,自我管理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其实,制订学习计划可以被视为写一份实验报告。在真正着手进行实验之前,研究人员都要先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方法和过程,每个阶段结束之后,还会记录结果,考虑是否要调整。这套思路换到学习上来,也行得通。

例如,计划学习一门外语,就可以先确定学习方式,是参加学校的课程,还是另外的课程。还可以列出将要使用的书籍、音视频资源清单,再设计一下日常练习和阶段测试的方式。

这样一套准备下来,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也将让后续的学习变得自如许多。

步骤3:了解大脑学习的原理

关于如何学习,各种学习方法在网上随处可见。从思维导图到“学霸”的笔记,从有效率地背单词到“啃”下重要的资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然而,这些其实只是学习策略,并没有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只有了解了大脑学习的原理,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是有效的,如何学习才能更有效率。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学习,要归功于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大脑具有改变其神经连接的能力。曾有一项研究表明,学习颜色名称时,大脑中的灰质数量会增加,尤其是与颜色识别相关的区域。而灰质数量增加,代表着神经连接增多。更关键的是,被试者仅在学习2个小时后,研究人员就检测到了灰质数量的显著变化。这项研究说明大脑的神经元每时每刻都在调整它们之间的连接,学习一直在发生。

既然学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那是不是只要埋头学习就行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激活你的学习脑》一书中,有多年中小学一线教学经验的神经科学家史蒂夫·马森提到,关于学习的本质,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激活与学习目标相关的神经元,并且不断加强它们之间的连接。

从理论上解释,可以用神经科学领域著名的赫布理论。用通俗的话来说明,即如果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同时被激活,那它们彼此的连接和联系会加强,这种联系又会进一步提高这些神经元再次被同步激活的概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断加强的循环。也有实验从直观的角度说明了这条原则。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不会玩杂耍的被试者在3个月内学习杂耍,并且检测了他们在学习前后,以及停止训练3个月后的大脑情况。

结果发现,经过3个月学习和训练以后,在学会杂技的被试者的大脑中,与运动感知相关区域的灰质数量明显增加了。不过在停止训练3个月后,他们大脑中的灰质数量减少了,大多数人也不能很好地表演杂技。

“用进废退”在神经连接上是存在的,在学习中也是存在的。因此,要想提升学习能力,在选择学习策略时,一定要顺应大脑工作的原理。激活“正确的”神经元,并且加强它们的连接,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掌握适合的学习策略,巩固学习成果

大家在了解了这些脑科学的事实以后,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就不会没有头绪了。在林林总总的方法中,只要以大脑工作的原理为原则,效果就不会太差。

在《激活你的学习脑》中,史蒂夫·马森提出,主动式学习是激活神经元的有效方法。曾有研究者综合了225项关于自然科学、数学或工程学学习的研究,数据表明接受主动参与式教学的学生的挂科率更低,仅为22%,而接受讲授式教学的学生的挂科率达到了34%。

主动参与式教学有很多形式,大到进行课题探究,小到课堂提问,都可以调动大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家在阅读资料时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呈现?和前文有什么关系?作者的观点有没有漏洞?让大脑思考正在学习的内容,就是主动学习。然而,主动参与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讲授式教学不好。在很多课外的学习中,阅读资料,观看纪录片,其实都属于接受讲授式教学。

1.五步阅读法

美国教育学家弗朗西斯·罗宾逊发明了五步阅读法,包括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就是主动学习的好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在阅读材料前对学习的内容框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提出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疑问,再进行阅读和读后复盘。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看作五步阅读法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一次活动中,一名在读文学硕士的女孩向小甲抱怨要看的理论书太多,时间不够用。小甲拿起女孩300多页的《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开始展示自己的阅读方法。

(1)浏览。这本书的作者是研究鲁迅的专家,书名高度浓缩了鲁迅的思想,书名就是关键点。

(2)提问。什么是存在主义?作者如何解释?他为什么认为鲁迅是存在主义者?他怎么看别人的观点?

(3)阅读。结合目录、标题和“存在主义”这个核心词,略过鲁迅的个人背景、某部作品介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很快就找到了作者对存在主义的解释,以及证明鲁迅是存在主义者的证据。

(4)背诵。这一步此时可以略过。

(5)复习。读完全书,还应该思考一下要不要接受作者的解释,别人怎么看待他的观点。

在短短20分钟的时间里,基本达成了阅读资料的目的,可以说十分高效。

2.提取练习和解释说明

学习就像在茂密的树林中走路,大家不断地在相同的路径上行走,最终成为一条便于行走的道路。如果大家的学习目标是学会乘法里的“7×8=56”,那么做一道过程复杂的解答题未必能够比做几道专门的乘法训练题更有效。

要想加强神经元连接,至少有两种有效的方式,分别是提取练习和解释说明,它们都能够激活相关的神经元。

提取练习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测验和考试。很多时候,大家把考试用于评估、排名,但实际上,它们应被看作学习的一部分,为学习助力。如果问答、简答、选择、判断等形式轮换出现,那么提取练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解释说明也很常见,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就是方式之一。费曼学习法要求对一个概念做出简单准确的解释,再给出一个类比的说法。如果不能准确地给出解释,那就说明大家的知识网络还存在盲区,需要再次学习,而给出类比则检验了大家是否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例如,学习完引力的知识,大家也许可以解释受引力影响的物体会发生什么情况,还能解释星球的重力减小时会发生什么。然而,直接解释引力,更能发现隐藏的问题。如何定义引力?引力是小质量物质被大质量物质吸引的那种力吗?星球是不是因为引力而形成的……当大家在回答相关的问题时停顿了,就说明关于引力的理解还有漏洞需要弥补。

学习很重要,休息也同样重要。

一方面,时间过长的训练其实效果并不好,反而会让大脑的活跃度降低,因为大脑存在一种重复抑制的机制。应对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少量多次地学习,中间留出必要的间隔。例如,学习弹吉他或者是学习一门新语言,每天训练10分钟的效果比每周训练2次、每次35分钟的效果要好。上课也是一样,6节1小时的课程安排,会比2节3小时的课程安排更合理。如果自己有机会安排课程的时间,那么可以让相同科目的间隔变大,交替学习不同的内容,又能在间隔之后再次巩固上次所学的内容。

另一方面,大脑会在睡眠中无意识地、自发地重新激活与学习相关的神经元,相当于是“免费”地激活。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学习两段钢琴旋律,在被试者们午睡时轻轻播放旋律1的录音,午睡过后再次测试发现,演奏旋律1、2的准确率都有所上升,而且旋律1的准确率上升得更多。

因此,睡觉并不浪费时间,它不仅使身体获得了必要的休息,也在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大家来说,既有学校的学习,也有校外的拓展,终身学习能力是立足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脑科学,让我们有机会从更本质的角度,去理解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不可否认的是,学习要有成效,努力是必须的,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更科学地努力,更高效地学习。

上一篇: 清巷茶花照我心
下一篇: 合理归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