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二孩家庭”中“大宝”的积极心理品质

作者: 石红君

随着生育政策的变化,很多家庭跻身为“二孩家庭”,甚至是“多孩家庭”。有一部分“大宝”感觉父母对自己的爱减少了,甚至认为自己被忽略了,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变得敏感多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弟弟妹妹对比,会用自己的方式争取资源,争夺父母的疼爱和陪伴,博得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并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为此,学校需要将课堂、校园、家庭、社会多方融通,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空间,在家校合育、社区联动中,培育“二孩家庭”中“大宝”的责任担当、善于合作、宽容友爱、自信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艳阳天”。

▎“二孩家庭”中“大宝”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担当意识缺失

儿童具有很强的“向上意识”,每个人都想独占父母的爱,都想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占得优势地位。随着新成员的到来,很多“大宝”的中心地位发生了改变,安全感受到威胁。他们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不断提出要求,不断索取,而忽视了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二)态度冷漠自私

很多“大宝”对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冷漠处之,常常做什么事情只想到自己,不懂得感恩,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都是理所应当的,总是因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迁怒别人。在生活中也经常怨恨他人不能理解自己,从来没有站到其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理心严重缺乏。

(三)产生嫉妒心理

家庭重心的转移,会给很多“大宝”带来巨大的失落感,甚至让他们产生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焦灼感。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被分割、剥夺时,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嫉妒情绪,会通过一些出格行为引起家长的注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资源,甚至会迁怒父母,与父母关系恶化。

(四)出现自卑倾向

家庭新成员的到来,让父母的家庭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不少原本集宠爱于一身、对父母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大宝”,一夜间被父母要求快速长大,长成不再让父母操心的、独立自主的乖孩子,这将使他们产生自卑与不安全感,不愿分享,不合群,甚至出现社交障碍。

▎培育“大宝”的积极心理品质

针对“二孩家庭”中“大宝”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调节负面情绪,纠正不良行为,培塑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叩问经典,让责任担当之树生根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筛选古典诗词,借助传统文化对“大宝”进行熏陶濡染,这能帮助“大宝”体会亲情之美,促进“大宝”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清平乐·村居》中,辛弃疾描述了风景优美、夫妻和美、兄长勤劳、小儿自在的宁静怡人的村居图。教师进行教学时,在“三儿”处停留,问:“如果你是词中人,你愿意做大儿、中儿还是小儿?”教室里的学生齐刷刷举手,一起说道:“小儿。”他们的理由是小儿可以悠闲自在地玩耍。教师追问:“是谁为活泼的小儿撑起了这片晴朗的天空?”大家一致认为是两个哥哥:他们一个主外,负责田间种植;一个理内,负责照管家禽。两个哥哥就像大伞,让爹娘怡然自得地安享晚年,让小儿无忧无虑地快乐玩耍。教师总结:“勤劳的兄长,他们的担当给了这个家温暖的支撑。现在,如果再让你选,你依然只愿做小儿吗?”教室里有片刻的宁静,随后不少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做哥哥,虽然辛苦,但能够用自己的力量照顾家人,这是有责任和担当的表现。如此,让儿童在品读体验中,感受家庭中自己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让责任和担当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田萌生。

小学教材中,还有不少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苏轼虽然文化造诣高,但为官之路坎坷,后半生一直在被贬谪的路上。弟弟苏辙为了救他,从开始愿意以命相抵,到后来捐资救助,真的付出了许多。师生在课堂上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让儿童清楚,自古以来,手足之情十分珍贵。由此,儿童的责任担当之树扎根。

在弥漫着科学和人文气息的课堂环境中,儿童汲取成长的力量,逐渐拥有丰富的学识,感悟传统文化带来的亲情力量,消弭自己由于身份转变而产生的对弟弟妹妹或者家长的怨怼,从而熟悉并认同自己的新身份,自觉产生接纳和亲近的心理情感。

(二)架设课程,让合作交往之芽萌发

陶行知先生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学校教育要重视儿童培养与伙伴之间交往的能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借助课程的架设,创设同伴交往的场域。儿童在与同伴交往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接纳同伴,悦纳他人。

在某一节劳动实践课上,任务是植树。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小秦却孤独地坐在草地上,不参加集体活动。教师了解到,小秦有个弟弟,在家庭生活中,小秦对弟弟的存在也是漠不关心,常常会黏着妈妈。可是妈妈因为要分心照顾弟弟,所以关心小秦的时间并不如她所期望的那么多。妈妈反映,小秦的占有欲极强,平时从不让着弟弟,什么都爱独享。让她与弟弟相处,她也总是冷漠地回绝。究其原因,许多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缺少分享的习惯和能力。一旦家长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二宝”身上,忽视了对“大宝”的关心,“大宝”就会有种“失宠”的感觉,愈发不愿与“二宝”分享,为父母分担。要改变现状,关键是加强“大宝”的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拿来一棵树,招呼小秦一起帮忙,同学热情地递过一把铁锨,教她如何挖坑。慢慢地,树苗被填上土、浇好水,小秦的脸上笑意也多了起来。在接下来的种植活动中,小秦和小组成员一起丈量土地、计算植株的坑距,大家兴致勃勃地劳动着,后来他们还汇集了小组的智慧,进行了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在学校的体育节上,她也跟着班级志愿服务队,给运动员送水,到终点搀扶运动员,慢慢地融入了集体。劳动实践课的架设,锻炼了小秦合作交往的能力。妈妈反映,小秦回家后总是兴高采烈地描述小组趣事,对“二宝”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开始学会接纳“二宝”,也能体谅妈妈的不容易了。

学校借助实践基地与各科课程形成融合教育,让“二孩家庭”的儿童通过实践探究,不断反思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学校是儿童心理建设的重要依托,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开发,为儿童创设多姿多彩的情境,搭建体验成长的空间。儿童在集体生活中,通过真实的体验,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学会理解他人。

(三)提供策略,让宽容友爱之叶长青

家庭氛围影响着同胞关系的亲密程度,好的家庭氛围一定是宽松、尊重、平等、和谐、有爱的。家长要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平等的爱和尊重,让孩子学会包容理解,通过榜样示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质。

学生小王总爱在上课时发出很大的声响,要么桌子倒了,要么文具掉了,他的情绪还特别暴躁,常跟同学发生口角。家长反映,小王在家有时也会欺负“二宝”,让他们很头疼。教师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原来有了“二宝”后,全家的重心有所转移,对“大宝”疏于照管。有时小王想跟“二宝”玩,大人怕影响他的学习,而制止呵斥他。家长这些无意识的言行给孩子一种错误的信息:爸爸妈妈不再爱我了,他们把爱都给了弟弟。于是,小王就寻找发泄的地方,寻求关注。

教师给家长建议,首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告诉小王,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并没有因为“二宝”的到来而减弱分毫,并给予孩子一对一的专属时间,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大宝”的情绪被关注到,才不会排斥弟弟妹妹,负面行为才可能消失。其次,要增加与小王的互动,让他在学习之余,和妈妈一起照看“二宝”,帮助孩子们建立亲密关系,培养“大宝”的责任心,在参与家庭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于是,当小王背着书包回到家,妈妈都会放下正在忙着的事情,给小王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对他说:“做完作业,别忘了来帮忙照顾弟弟。”给弟弟穿衣服、逗弟弟玩这些以前不需要小王干的活,现在都成了他的“必修课”。渐渐地,小王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包容,还经常自豪地分享与弟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在“二孩家庭”中,“大宝”容易缺失安全感。我们要帮助他们打开心结,找回安全感;增加自信,提高存在感;学会包容,建立幸福感。家长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为孩子提供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学校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建立家园共育网络平台,打通家校沟通壁垒,架设家校沟通桥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有效地促进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四)利用社区,让乐观自信之花绽放

儿童从一出生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区各种信息的刺激,社区给予了儿童各种必需的物质资料、合适的活动场所等,同时社区文化也在无声地影响儿童的各种行为习惯的习得。学校应与社区联动,创建“心灵驿站”,筑牢儿童心理健康的防护网。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结合社区民生项目,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多彩的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社区平台拥有特殊时光。

小宁是个沉默的女孩,集体活动时从不开口,同学们都戏称她为“影子人”。教师跟家长沟通后发现,家长都是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并没有任何偏袒。可小宁自从妹妹出生后,就变得愈发胆怯,不吭声。平时家里来个客人,反倒是“二宝”的童言稚语,惹得客人喜笑颜开,但小宁从不肯露面。家长知晓她这个特点后,走亲访友便不再强求她出门,渐渐地,她更是不愿意出现在人多的地方。

小宁家离社区很近,了解到她尤其喜欢去社区书屋,教师便鼓励小宁妈妈一起参加社区的“心阅读”志愿活动,每周日都到社区进行亲子共读。小宁与妈妈在相处的温馨时光里,母女沟通变得融洽了。在与其他母子(女)的相处过程中,小宁渐渐摆脱了“社恐”。亲子共读增进母女的了解,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亲密了。教师继续鼓励小宁和妈妈参加公益服务劳动,让小宁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获得更多的成长营养因子。小宁终于向妈妈说出真心话,原来她觉得自己不如妹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总想缩在一个角落,不愿被任何人看到。现在,是社区的志愿活动让她发现自己不仅是家庭的一份子,还是社区的小主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在社区组织的“浓情端午”表演活动中,小宁和妹妹一起表演了诗朗诵,获得了一等奖。看着她自信的笑容,妈妈觉得幸福极了。

社区的职能不只是提供一个活动空间,抑或是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空间。社区还可以成立“志愿者之家”,开展各项浸润式实践体验活动,从小培养儿童的志愿服务精神,引导他们向上向善,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因此,进一步优化社区职能,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人格,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全面发展。

总之,对于“二孩家庭”中“大宝”出现的新问题,学校要积极干预,将课堂、校园、家庭、社会多方融通,通过叩问经典、架设课程、提供策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课堂教学高度,增加校园生活宽度,点燃家庭生活的温度,拓宽社区生活的广度,让儿童亲历多种体验,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塑,帮助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各方面获得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