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对名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
作者: 朱珠 韩雪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助手段,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缓冲和调节作用,有助于揭示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规律,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从名校青年教师的角度来看,其面对的心理挑战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青年教师往往还要面对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导致工作压力过大,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当前,由于教育对象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望不断提高,名校青年教师被要求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需要从社会支持的层面出发,给予名校青年教师缓解之策,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名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较于普通学校青年教师,名校青年教师有着高学历、高要求等特征,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更为先进;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深厚功底,更容易获得研究项目和资金支持,并具有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创新思维等优势。然而,即便如此,名校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仍然难以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且与普通青年教师相比,因其心理及思维更加活跃,所呈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因此,加强对名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十分有必要的。名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往往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较为突出
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个体对自己内在状态的感知,对自己、他人、环境三者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在世界上所处位置的感知。目前,市域层面名校青年教师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好地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他们重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热衷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和群体的认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当然,作为引进的人才,他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如职称晋升、奖金待遇等,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二)情感丰富且复杂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名校青年教师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观念,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例如,他们对于传统的教育现象、教学理念敢于说“不”,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包容”。此外,他们认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让他们在情感上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也使其情感表现更加丰富和复杂。一方面,大部分名校青年教师更侧重于自我生活,对于群体化的生活状态并不“感冒”;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深处仍渴望获得外界的关注和认可,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会让他们难以消化,最终演化为复杂的心理状态。
(三)独立意识相对强烈
相较于前辈教师,名校青年教师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信息,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各种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风格。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中,他们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逐步成为其独立意识的“动力之源”,力求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加之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受到了创新教育的熏陶,尽管在传统教育理念看来,创新教育是“油盐不进”一般的固执,但其实则是较强独立意识的集中呈现,更是对滞后观念的颠覆。
(四)乐于包容,敢于担当
名校青年教师成长于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中,通过接受多元化的教育,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倾向于包容不同的观点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除此之外,他们有着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认识到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更倾向于强调合作、共享和奉献。因此,乐于包容、敢于担当亦逐步成为其重要底色。
▎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的现状
社交支持理论由科布·西德尼于1976年所提出,该理论认为社交支持可以通过提供情感、信息和工具性支持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减少个体的焦虑、抑郁和身体症状。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其中,工具性支持涉及具体的帮助行为,如帮助解决问题、提供经济援助或建议;而表达性支持更多关注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可,如提供情感上的安慰、鼓励和赞美。社会支持不仅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还能增强其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帮助个体保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的社会支持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社会支持对其职业适应、工作满意度和留职意愿有积极影响,且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通常而言,教师的社会支持来自多个渠道,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学生和家长等。
国外的研究通常采用社会支持理论来探讨教师的社会支持需求和提供方式,如罗伯特·波特尤斯指出,由于教师的社会支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质、学校环境、社会网络和外部政策等,所以社会支持对教师幸福感和抗压能力至关重要,建立健康的职业社交网络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情感和实质性支持,这对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师的社会支持与其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联。其中,普遍认为获得情感和实质性支持,将有助于教师改善工作体验,减少职业压力和倦怠感。例如,熊培荣在对教师的社会支持研究中,回顾了国内教师相关社会支持研究的理论、测量和影响,认为教师的社会支持对其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并探讨了教育干预和支持策略的潜在途径,提出了教育干预和支持策略,以提升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
▎社会支持对名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减少心理压力
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名校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环境,提供了社会比较的基准,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互动中,得到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例如,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同时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这种互助合作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了表达情绪的空间,避免情绪积压,从而减轻工作负担和减少心理压力,更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和谐的情感联络能够弥补心理失衡
情感需求是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来说至关重要。和谐的情感联络意味着与他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可帮助名校青年教师感受到被接纳和被理解,减少内心的孤独感,以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与他人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他们可以找到释放情绪的出口,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忧虑,缓解心理压力,避免情绪积累。和谐的情感联络伴随着积极的社交互动,能够提供愉悦和满足感,改善情绪状态,提升心理福祉,减少心理失衡。例如,当名校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中得到肯定和尊重时,将大幅提升自我价值感。
(三)社会认同氛围能够增强心理信念
社会认同氛围涉及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群体对个体的接纳和肯定。当他们感受到自己属于一个积极、支持性的社会群体时,他们会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可以让他们减少焦虑和恐惧,增强对未来的积极预期和信心。在此环境中,名校青年教师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鼓励,获得正面的社会反馈,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即巩固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信念。因此,在一个积极的社会认同氛围中,他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获得帮助和资源,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社会支持对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
(一)突出“心有所享”,激发名校青年教师自我意识
所谓“心有所享”,侧重于表现名校青年教师对社会支持与关怀的感知力,通过对社会支持优势的挖掘与利用,他们认识到社会支持的存在,并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其中,自我意识是“基石”,是推动意识、能力、行为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借助其中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与社会支持维度的优势相契合,给予名校青年教师更多鼓励与支持,帮助他们承受工作、生活等场景下的复杂压力,及时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因子,并在积极的心理引导之下,走出潜在的心理问题“阴霾”,达成“阳光化”成长的目标。
基于社会支持视角的考量,要充分发挥其中的“引力”作用,以更加完整的方式,提升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质效。一方面,创造一个包容和尊重的环境,鼓励名校青年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无论是通过艺术、写作还是其他形式的创造性活动,表达和释放他们的内在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反思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从而增强自我意识,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坚持“顺势而为”,优化校园良好心理氛围
校园氛围不只服务于学生成长,还与名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关。尤其是面对日益提高的教学要求,必须提前帮助名校青年教师构筑强有力的心理防线,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特别是要营造一个支持性和关爱的校园环境,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教学态度,提高工作满意度、提升教育质量,从而促进他们的长期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顺“教育需求”之势。在校园环境优化的目标任务中,良好的校园氛围是促进师生成长的关键。为缓解传统校园的沉闷氛围,减少师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根本着手,围绕现阶段教育发展的要求,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防范外部干扰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维持名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方面,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与要求,给予他们多维度的社会支持。二是顺“专业成长”之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应专注于“系好第一颗扣子”。学校要培育和维护积极的校园文化,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和价值,如利用半日教研、项目式研讨、区域联动主题活动等契机,表达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关注与认同。同时,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和默契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三是顺“心理发展”之势。目前,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重点内容,应在培养名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积极缓解其潜在或已有的心理压力,通过灵活的工作安排,合理解决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的矛盾,满足教师个体的生活需求,以保证其心理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三)解除“后顾之忧”,帮助教师家庭解难纾困
对名校青年教师而言,除了要面对工作挑战,还面临着来自家庭方面的难题。例如,名校青年教师由于刚刚步入教育行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从事教研和教学,将与他们希望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照顾孩子的愿望产生冲突;加上职业地位、薪酬收入的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落差,特别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家庭经济压力更为明显,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对此,要建立健全教师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朋好友、同事、社区等方面的支持。通过组织定期的家庭聚会、社区活动等,增进教师家庭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师家庭的情感满足度,并增强教师家庭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教师家庭的社会地位。除此之外,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并设置丰富的职业补贴,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力求在减轻教师家庭的经济负担的同时,能够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其在工作中得到一定的精神抚慰。同时,积极优化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设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教师能够在一个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工作。
(四)秉承“价值认同”,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支持
不可否认,价值认同是名校青年教师内心的渴望,也是构建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据。在此环节,引导价值认同的核心,在于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协助,通过全过程、多维度、深层次的干预,形成优质的成长与发展氛围,从根本上突破名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困惑。
一是由政府牵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名校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如培训、学术交流等,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二是充分动员和发动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尤其是做好家庭成员的引导和宣传,为名校青年教师提供心理疏导的家庭渠道。三是鼓励名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质量,如组织部门联谊活动、户外团建等,切实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最终凝聚为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动力。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应用于名校青年教师群体能够体现其应有之义。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工作环境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名校青年教师心理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应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以更准确地评估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