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持节不屈的爱国者

作者: 李明慧

苏武:持节不屈的爱国者0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游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一首《苏武牧羊》深情地描绘了西汉时期爱国使者苏武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节操、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

苏武,字子卿,出生于西汉时期的一个将门之家。他的父亲苏建曾随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并因战功被封为平陵侯。苏武自幼受家庭熏陶,便立下了报国之志,发誓要以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为了缓和与汉朝的紧张关系,他派遣使者前往汉朝求和,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武帝深表赞许,为了表达诚意便派遣苏武作为中郎将,持节护送匈奴使臣回国,并赠送单于礼物,以答谢单于。这次出使,对苏武来说,既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一次为国家和平努力的使命。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常惠等,加上临时招募的士卒、斥候一百余人,一同前往匈奴。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爱与人开玩笑。在苏武即将完成使命返回汉朝之际,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副使张胜与叛乱的匈奴人虞常有私交,并参与了其密谋劫持单于之母的计划。计划泄露后,虞常被活捉并供出了张胜。作为外交团团长的苏武,因此受到了牵连,被匈奴扣留。

面对匈奴的威胁和利诱,苏武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气节。他拒绝投降,甚至引佩刀自刺以表决心。他的坚定立场和忠诚精神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但也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在被囚禁于地窖中、断绝食物和水源的情况下,苏武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匈奴单于见苏武如此坚贞不屈,最终将其流放到北海牧羊,并扬言要等到公羊生小羊才放他回国。

苏武到了北海,没有供应粮食,只能掘野鼠所储藏的果实吃。苏武拄着汉朝的节杖牧羊,平日起居都拿着。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苏武的意志。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够重返故土、报效国家。

在北海期间,苏武还遇到了几位贵人。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打猎时碰见了苏武,得知其身份后十分敬佩,便赠予他食物、帐篷等生活用品。这使得苏武的处境有了一些改善。然而,好景不长,於靬王病逝后,苏武又陷入了困境之中。

经过长达19年的艰苦岁月后,苏武终于迎来了归汉的契机。公元前87年,汉昭帝即位。几年后,汉朝修复了与匈奴的关系并迎回了被扣押的使臣们。在汉朝使者的不懈努力下,以及鸿雁传书的传奇故事推动下(相传汉昭帝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足上系有帛书称苏武在北海),苏武得以重返长安。

回到长安后,苏武受到了表彰。他被拜为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并获得钱、住宅和官田等赏赐。不过他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或贪图享乐,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并把受封赏的财物全部留给了弟弟和朋友。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武的爱国事迹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展现了中华民族忠君爱国的高尚气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与坚韧的真谛。无论是在国家危难之际还是在个人遭遇挫折之时,我们都会想起苏武的坚贞不屈和忠诚报国,从而激发起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