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斥肠道的“小细菌”
作者: 张发明
张发明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江苏省“十三五”强卫工程领军人才
微生物,顾名思义,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可以说,微生物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甚至在我们体内也有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存在。
人一出生即有微生物在体表和体内定植,其中大部分微生物都定植于我们的肠道。胎儿在子宫里是处于无菌状态的,但胎儿出生后,伴随第一口呼吸、第一口乳液、第一嘴辅食,肠道菌群的始祖,也随着食物、空气、水进入肠道并安营扎寨,不断壮大队伍,扩充地盘,最终形成稳定的菌群构成。简单来说,出生后,我们的肠道就会慢慢收集“资料”,逐渐变成一个巨大的微生物库,健康成年人粪便干重的 70% 都由细菌组成,可想而知,肠道内细菌的数量有多么庞大。
专家介绍,人体肠道菌群由细菌、古核生物和真菌组成,其中超过99%都属于细菌,细菌的基因数目是人类基因的 150 倍,总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一个正常成年人体内的肠道内细菌总重量可达 1~1. 5 千克,如此庞大的细菌群体驻扎在肠道内,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群体,我们将这个群体称作“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被称为“器官中的器官”。人们在潜意识里,总会把细菌当成“坏蛋”,认为细菌会引起感染、炎症等疾病,恨不得把它们赶尽杀绝。而真相却恰恰相反,绝大部分肠道细菌不仅对人体无害,反而是对健康有益的,甚至是我们人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3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这些细菌可以帮助人体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还能够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有害菌:也叫“致病菌”,如沙门菌、致病大肠杆菌等。这些致病菌就像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对肠道有直接的危害。当肠道内益生菌减少,免疫系统防备松懈时,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数量一旦失控,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性菌:又称为条件致病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这类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中性菌,一般情况下属于中立的“军队”,只要这些中性菌的数量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只在自己的“领地”活动,对人体就不会造成危害。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