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心理焦虑探源

作者: 盛产荣

考试心理焦虑探源0

考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一种产物,具有诸多的社会属性,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使得与其他事物相比,它的不确定性和隐秘性更为典型突出,这也进一步增添了它的复杂性,更容易让人产生压力和焦虑。面对这个由综合因素导致的“病症”,我们不该做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而是有必要多维度探究其“病源”,在对它“知根知底”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考试的不确定性

人的大脑由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一切行为都是由大脑控制的,包括思维活动和具体行动。焦虑是大脑思维的一种产物,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一种天性。处在复杂环境中的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焦虑,如在时间紧、任务重,面对众多事务应接不暇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当能力不足,发现自己确定的目标不能如愿实现的时候,焦虑就会出现;当可以选择的太多,一时难以确定的时候,又会焦虑;当周围有人向你提出自己难以接受的要求,或者要去完成自己并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时,焦虑就会出现;当在学习中遇到很难懂、很难学会的知识,自己迫切希望过关,又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的时候也会很焦虑。总之,焦虑情绪的本质是人类对未来不确定的事情产生的一种心理效应,具体地说就是对自己在意的东西感觉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无法掌控,由此便会陷入一个让自己害怕恐惧的世界中。

与众多原因引起的焦虑情绪相比较,考试心理焦虑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为考试本身具备特有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加上考试的诸多社会功能和对个人的利害关系等因素,像高考和中考这样重要的国家级考试自不用说,就是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是可以让一批学生紧张得难以入眠。

我在与大量考生的交流中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高中考生还是初中考生,男生还是女生,成绩优等还是中等,他们在面对考试时所产生的焦虑状态、内容和程度都很相似相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是因为他们都面对着同一个典型的,也是最重要的现实——不确定性。当然,这种不确定性还很容易造成他们对考试认知缺陷的相似,以及思维活动中相似的习惯性负面心理情绪。

凡是人都需要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源于一种“确定性”,就是坚信:“我在当下是安全的,当下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我没有危险。”只有拥有这种确定性,一颗心才能真正安静下来!否则,就会神经紧绷,就会有恐惧和焦虑。

习惯性负面心理

由于考试固有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必定会给人们留下悬念。又由于各种各样的考试往往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密切,甚至有“一考定终身”的影响,自然就有求胜心切的心理。当这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各种猜想和顾虑就不可避免。

有人说,人是一种喜欢自己吓唬自己的动物。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很多考生身上,还真能找到不少依据,其实,这就是普遍存在于他们之中的习惯性负面心理。

例如,临考前,他们特别想知道试卷会出现怎样的考题,但事实上又不可能知道,于是他们就猜想,会不会正巧考到自己没有掌握的内容呢?自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好的内容会不会都没有碰上呢?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就很糟糕?上次考试的结果不是很理想,这次会不会又像上次那样呢?或者是,上次考得很好,这次会不会又掉下来呢?如果真是这样,老师、同学会怎么看我、笑话我呢?回去对父母怎么交代、怎么解释?老是这样考不好,我还能考上自己想上的大学吗?如果考不上,该如何是好啊?再如,在考试过程中,听到别人翻过第一页试卷的声音,而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做完,马上就认为,别人比自己做得快,肯定是很顺利,做得比自己好,自己很可能是落后了,怕是要来不及完成了……

仔细分析就能发现,他们对潜在的危险十分敏感,对于一点小事也经常表现得小题大做,不管危险是否存在,他们都会觉得这种危险会发生。他们喜欢将眼前的问题扩大化,想象最坏的结果,在他们眼中,没有小事,只有灾难。由于习惯性消极情绪主导了他们的思维,他们就会经常抱着过去和未来不撒手,纠结于过去和未来的虚像中,非得想要得出一个确定的结果,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只能胡思乱想。结果挫败感、自卑感、压迫感越来越重,内心深处的担忧也被不断放大,使他们几乎忽视了自己本有的积极因素,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情绪长期在恐惧和焦虑的笼罩之下,很难从中走出来!

这种负面心理之所以会长久驻留,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考生多次遭遇到的“失败”经历有关,正是这些他们认为的失败遭遇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阴影,让他们深感无奈、烦恼和迷茫。他们相信,这种不好的结果是很容易发生的,甚至是一定会发生的,即使不会发生,也该“防患于未然”。

二是不了解真相,他们把猜想当真相,因为自信心不足,把胡思乱想的内容理解为肯定要发生的,最终陷入由自己臆想中的恐怖之中。

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是“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没有了自信,一切能力就不复存在。因此,清除习惯性负面心理,对于恢复自信是尤为重要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