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于谦:力挽狂澜赴国难,丹心一片留汗青

在过往岁月中,曾有无数英雄人物出世,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民族陷于存亡之际,国将不国,总有无数的英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国家完整、民族兴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明朝名臣于谦。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能从中体会到于谦难以言喻的悲壮情怀和随时准备为国奉献的爱国情结。

于谦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少年时期的他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踏入官场后,于谦并未被官场的不良风气所带偏,他依旧保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作风,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邝埜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震动,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划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作为文官的于谦极少参与战事,更何况是即将国破人亡这样极艰难的时刻。于谦展现了文人不屈的风骨,纵使城破,也要守到最后一刻。

当也先兵至北京城下,想再次利用朱祁镇作为筹码让北京投降,可是于谦不为所动,皇帝是皇帝,国家是国家,他说“社稷为重,帝为轻”,告诉也先要战便战。就这样,也先开始疯狂进攻北京城,妄想突破一举拿下京城。在于谦的指挥下,众将不畏生死抵抗也先,最终将也先拒之门外,让也先的美梦就此破灭。至此,轰轰烈烈的京师保卫战最终以明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京师保卫战后,朱祁钰论功行赏,照理说,于谦作为此次战役的直接领导者,居功至伟,所以封赏也应该最多,可当朱祁钰问他要什么赏赐时,他却拒绝了,并表示:“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为人臣子,看着敌军打到京师脚下,本身就是莫大的耻辱,还怎么敢邀功请赏呢!)最终他只是象征性地接受了“少保”的头衔,“于少保”的称呼也就此流传了下来。

于谦以其崇高的气节和追求正义的品质而著称。他的一些言行和诗句都为后人所传颂,成为尊敬的榜样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于谦忠于本心,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进京奏事时,有人劝他带点礼品,但于谦却毅然拒绝,认为两袖清风即可。

他不受物质利益的驱动,只为真诚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也受到过许多陷害和不公正待遇,但他不曾有半分恶意,坚定地保持正直。他的思想观念让我们了解到,在人生旅途中,清正廉洁和爱国是最为珍贵的财富,正直的品性还需要多一些自信、勇敢和坚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