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议潮:敦煌壁画上的唐末英雄
作者: 李明慧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经济稳步发展,文治武功均取得了空前成就,它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烙印。虽然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仍然维持了一百多年,但是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唐朝再也不是那个一句话就能让周边国家纷纷进贡的国家了。就在这个时候,吐蕃人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们趁着唐朝内乱占领了河西走廊,而唐朝此时国力日衰,对付藩镇尚且乏力,更不用说去收复河西失地了。
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在河西一带的沙州。此时河西已经成为沦陷区,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年老体弱者遭到杀害,有的被“断手凿目”,然后被抛弃。虽然他是当地的贵族出身,但是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亲身经历了吐蕃的残暴统治,这引起了他的愤怒。有感于吐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张议潮同情人民疾苦,对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宦官边令诚陷害的著名将领封常清十分崇敬,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他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大唐的怀抱,并将这些侵略者赶出家乡。
光复家乡不是一句空口号,张议潮从小研习兵法并暗中积蓄力量,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敦煌张氏是沙州地方豪强,借助这层身份,号召当地的名门望族(索氏、张氏、李氏等)和人民一起跟他反抗吐蕃的暴政。在谋划过程中,张议潮结识了一位对他起义帮助极大的人——洪辩。河西高僧洪辩虽以高深的佛法被吐蕃看重,但他“远怀故国,愿被皇风”,所以尽力帮助张议潮收复沙州。西域佛教极盛,教徒数量庞大,僧人在百姓中有很大的号召力,在这些僧人的感召之下,对吐蕃的反抗精神深入人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议潮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在公元841—846年期间,吐蕃内部发生了内乱,一场战争在吐蕃的内部打响。公元848年,张议潮举起了起义大旗,开始反抗吐蕃的统治。经过艰苦地奋战,驱逐了吐蕃守军。吐蕃军败退之后,从周边调集兵力,又将沙州包围。张议潮率城中兵马出战,击溃吐蕃。起义军终于在沙州站稳了脚跟。
随着张议潮义军队伍的声势不断扩大,他们也将河西的失地一块接一块地收复。这也引起了吐蕃高层的恐慌。吐蕃派出了大批军队,用来镇压张议潮的义军。这时,张议潮正在攻打吐蕃在河西的最后据点凉州。凉州是一座坚城,易守难攻,加上又有吐蕃的援军,可谓是难上加难。但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张议潮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在张议潮的激励之下,义军越战越勇,他们都带着昂扬的斗志,攻向这座坚城。在义军这股不要命的攻势之下,凉州最终也被义军打下来了,至此,河西之地已经基本光复了。
在收复河西失地以后,张议潮派出了三批使者,前往长安城报信。其中有两批在半路上迷了路,只有一批最后抵达了长安城。当前来报信的使者,将这个喜讯报告给唐宣宗的时候,整个长安城都为之轰动。唐宣宗本人,也为在异域能有这么一支与侵略者对抗的忠义之师而感动。于是,为表彰张议潮的功绩,唐宣宗下诏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由其统领河西之地。
之后张议潮一方面继续对抗吐蕃对这片土地的图谋,另一方面也不忘战后的重建工作。张议潮全面恢复唐制,废部落制,采用更为宽厚的政策。当地百姓全部重新穿上了汉服,并恢复了所有的汉家礼仪。自此在张议潮的治理之下,河西之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张议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肩负着家国使命感,为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之后,他也不忘初心,始终为大唐而坚守河西之地,始终为祖国保留一份赤胆忠心。他的光辉事迹以及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