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一首边塞诗,永远爱国
作者: 李明慧
前段时间我看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电影是将高适的回忆作为视角,回忆李白以及唐朝的一众星光夺目的诗人。我对于高适的印象,只有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过当我看完电影之后,便对高适充满了好奇,并查阅了关于高适的各种资料,这才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公元704年,时值唐朝,高适出生在渤海县(今河北景县),爷爷曾经做过安东都护,管理高句丽的固有领土,高适的父亲也官至韶州长史。然而高适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他的生平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五十岁左右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前段他不得志,李颀说他:“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
岁月如梭,已是中年的高适,在长安、淇上、洛阳、宋城等地来回奔波,却依旧无果。飘荡几年后,不知道是上苍对他才华的眷顾,还是命运的轮回终于要摆渡到这落寞的贵族。“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高适虽然科考败北,但毕竟才华出众,一场天翻地覆的逆袭似乎正在发生。
宋州刺史张九皋很欣赏他。张大人亲自写了一封举荐信,让高适带着举荐信去考有道科。这不是正常的科举考试,而是临时的特别考试,专门选拔有道德的模范。也许得益于盛唐开放的考试机制,也得益于贵人对他才华的欣赏。四十六岁的高适进士及第,得到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封丘县尉,有了第一份工作,从此走上仕途,开启了大器晚成的人生。一入官府深似海,在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发现原来官场不过如此,鸡毛蒜皮的事情时常困扰着他。基层的步履艰辛让人望而却步,奴颜婢膝的嘴脸他都看在眼里,民生的凋敝他却无能为力。
公元752年,经人举荐,他的一首献给哥舒翰的诗让自己得到了重用,获得了一个书记官的职位,也有幸走到了唐玄宗面前,从无名小卒到红极一时的座上宾,他顺利进入了哥舒翰的麾下,远走边塞。
几年之后,安史之乱发生了。哥舒翰镇守不利,投降安禄山后被杀,作为左拾遗驻守潼关的高适可谓悲痛一时,好不容易获得的功名也许将在顷刻间灰飞烟灭,时局不待人,李隆基带着爱妃仓皇出逃四川,人间清醒的高适快马加鞭,一路西奔追上了正向成都进发的玄宗,并慷慨激昂地做出了战报与敌情分析,既撇清了哥舒翰,又把自己择了出来,再一次被加封,成为侍御史,不久又被封谏议大夫——正五品的官员。
高适一生见证了开元、天宝的全盛时期,也目睹了王朝的衰落残败。正因为这般经历,赋予了他“永愿拯刍荛”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万里不惜死”的爱国激情、“他日云霄万里人”的豪情壮志和“抚剑悲歌对秋草”的忧患意识,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歌中,譬如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对堕落现实的不满,以及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还有对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的阐述,可谓比比皆是,又鞭辟入里。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高适的一首经典诗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全诗大气磅礴、气势宏伟、慷慨淋漓,既有对无良将军的讽刺,又有对远离故土、征战边疆兵士的深切同情,更有对兵士一心报国的歌颂;既有保卫国家的决心,又有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难怪这首诗能成为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被千古传诵。
爱国主义是一个亘古不变、永不褪色的精神主题,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力的思想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爱国从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这些也许是我们爱国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