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复与预防牙体缺损
作者: 聂振轩 杨丽
牙体缺损的定义及原因
牙体缺损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牙体硬组织不同程度的外形和结构的破坏和异常。牙体缺损可能是牙齿发育不良、龋病、外伤、磨损、楔状缺损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牙齿发育不良: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青少年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致体内缺乏钙、铁、锌等元素,可能引起牙齿发育不良,从而导致牙体缺损。建议儿童青少年保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钙、铁、锌的食物,以预防牙体缺损。
龋病:一种由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疾病。日常不注意口腔卫生,可能会导致细菌滋生,从而诱发龋病,使牙齿表面出现缺损。
外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可能会导致牙体组织受损,从而出现牙体缺损。
磨损:长期咀嚼比较坚硬的食物,可能会导致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被磨损,从而引起牙体缺损。
楔状缺损:发生在牙颈部的一种缓慢消耗性的缺损,多见于后磨牙颊侧颈部,可能与刷牙方法不当、食物嵌塞及牙齿排列不齐有关。主要表现为牙体组织的纵向和横向的凹陷,多呈V 形或倒三角形。
牙体缺损的影响
牙体缺损会带来诸多影响,包括影响美观、影响咀嚼功能、引发口腔疾病、损伤颞下颌关节、影响发音及心理健康等。
影响美观:牙体缺损会直接影响面部的整体美观度。尤其是前牙缺损时,在微笑、说话等日常表情和行为中,不完整的牙齿会暴露在外,可能会影响个人形象,导致出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增加社交压力,并影响自信心。
影响咀嚼功能:牙齿在咀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牙齿出现缺损后,咀嚼效率会大大降低,无法充分将食物嚼碎,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长此以往可能引发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引发口腔疾病:缺损的牙齿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滋生细菌,可能会引发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而且,牙体缺损还可能导致相邻牙齿的移位和倾斜,进一步破坏口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损伤颞下颌关节:牙齿缺损后,咬合关系会发生改变,这种异常的咬合会对颞下颌关节造成额外的压力和负担,可能会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出现关节处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
影响发音:牙齿在发音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某些特定的发音需要牙齿的配合才能准确清晰地发出。牙体缺损可能导致发音不清楚、不准确,影响正常的语言交流。
心理影响:牙体缺损带来的外观改变和咀嚼不便,可能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牙体出现缺损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牙体缺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如补牙、烤瓷牙、种植牙等,以恢复牙齿的正常功能和美观。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牙体缺损的诊断
诊断牙体缺损需先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具体如下:
牙齿形态:视诊时会观察牙齿形态有无变化,正常牙齿是完整的,缺损的牙齿可能出现龋洞、牙冠不完整等。
牙冠颜色:牙体缺损时牙冠颜色可能发生改变,正常牙齿的整体颜色较均匀、一致,有缺损的牙冠会呈现黑色、褐色或白垩色。
牙冠质地:正常牙冠非常坚硬,当出现龋坏、缺损后,牙冠上面会有很多腐质,即软质地的牙体,用探针探查时非常松软,这是牙体缺损的诊断方法之一。
牙冠解剖形态:当牙体出现缺损后会导致食物嵌塞,使牙齿正常解剖形态被破坏。
确诊牙体缺损后,医生会根据其性质、位置和严重程度,为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牙体缺损的修复
1. 评估缺损情况
患者需先进行专业的口腔检查,包括拍摄口腔X 线片,确定缺损面积、深度及与牙髓的距离。这些信息对于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至关重要。
2. 修复方式
直接充填:适用于牙体缺损范围较小的牙体。优点是简单快捷,费用较低;缺点是美观性较差,可能不适用于前牙或对外观要求高的患者。
贴面:适用于前牙缺损。优点是美观性高,只需少量磨牙;缺点是费用较高。
嵌体:适用于牙体缺损量较小的后牙。优点是美观性和功能性均较好,耐磨性高;缺点是需要磨除一定量的牙体组织,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牙齿敏感或脱落。
全冠:适用于牙体缺损量较大,且无法用嵌体和贴面修复的患牙及死髓牙。优点是能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保护剩余的牙体组织;缺点是需要磨除较多的牙体组织,费用较高。
桩核冠:适用于牙齿缺损量很大,直接补牙或单独做牙冠容易发生折断或脱落的情况。优点是通过桩粘固到根管内,增加固位,提高修复效果;缺点是操作复杂,费用较高。
种植牙:适用于牙齿缺失者,需要恢复咀嚼功能和美观。优点是有独立的牙根,可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舒适度较高;缺点是费用高,且对患者全身和口腔健康状况要求较高。
进行牙体缺损修复前,口腔医生会评估牙体缺损的严重程度(包括牙体缺损的大小、位置等)、患者的口腔环境、年龄、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根据评估结果制订适合患者的个性化修复方案,以实现牙体缺损修复的最佳效果。
除了医学因素外,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也是选择修复方式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 积极沟通
在选择牙体缺损修复方式时,与口腔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十分重要。通过沟通能让医生更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牙齿状况、生活习惯及预期的修复效果,从而制订更科学、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患者应向医生提供详细且准确的口腔病史信息,包括既往患过的口腔疾病,牙齿是否存在敏感、疼痛等情况,以及日常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等。这些信息可能影响牙齿的状态,从而影响修复方案的选择。
除了听取医生的建议外,患者也可以积极参与到修复方案的选择中,如询问各种修复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修复费用、修复材质的耐用性等。
日常维护口腔健康的方法
良好的口腔健康不仅关乎牙齿的美观,更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口腔健康需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树立保护牙齿的意识并坚持执行有效的保养方法。具体方法包括:
正确选择牙刷:应选择刷毛软硬度适中的牙刷,刷毛过软无法有效清洁干净牙齿,刷毛过硬可能会损伤牙体组织,造成牙齿敏感。此外,建议每3 个月更换1 次牙刷,或刷毛明显变形时应立即更换。牙刷使用后应冲洗干净,存放在通风干燥处,避免滋生细菌。
使用牙线和牙间隙刷:牙线能有效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是牙刷无法触及的区域。对于牙缝较大或处于正畸治疗中的患者,推荐使用牙间隙刷进行深度清洁。
均衡饮食:通过多样化、科学搭配的饮食方式,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素,以维护身体和口腔健康。同时,少食高糖、高酸、易磨损牙齿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不仅能促进消化,还可以通过咀嚼刺激唾液分泌,发挥其清洁口腔、中和酸性物质、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从而保护牙齿。
定期口腔检查: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1 次口腔检查,儿童则需要增加检查频次,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口腔检查不仅能发现龋齿、牙周病等问题,还能对口腔癌等严重疾病进行早期筛查。
漱口水辅助清洁:在刷牙后使用漱口水,可以进一步清除口腔内的细菌,同时保持口气清新。建议选择适合自己口腔状况的漱口水,如敏感型、抗菌型等。
避免咬硬物:避免用牙齿咬开坚果壳、瓶盖等硬物,以免造成牙齿损伤或隐裂。在运动或参与高风险活动时,应佩戴防护牙套,以保护牙齿免受伤害。
结语
牙体缺损是常见的口腔问题,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牙齿磨损或口腔和生活习惯不良等。随着口腔技术的发展,牙体缺损有了多种修复方法。选择修复方式需要评估牙体缺损情况、了解修复方式的优缺点及与口腔医生积极沟通等,这不仅能帮助患者做出最佳决策,还能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当然,预防胜于治疗,增强牙齿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预防牙体缺损,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展现自信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