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变化的表现与应对策略

作者: 陈炼东

青春期心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1. 自我认知的探索

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同一性获得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目标、价值观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是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较为良好的状态。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能够进行积极的探索,但是对自己个人的目标、价值观等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第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在1~3 岁)。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是青少年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探索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深度思考“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等一系列关于“自我”的问题,尝试确定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独立意识和自尊心增强。

2. 情绪体验的复杂化

青春期情绪呈现高强度、高波动性特征。生理激素变化与社交压力叠加,导致青少年情绪如愤怒、焦虑、孤独等频繁交替,典型表现为:与朋友争执时易怒,面对升学压力时焦虑,独处时产生孤独感。

3. 人际关系的重构

青少年社交重心从家庭转向同伴群体,但过渡期常伴随关系冲突。亲子矛盾多源于代际观念差异,如对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学业选择的认知分歧;同伴交往中则面临融入焦虑,部分青少年为获得认同而放弃个人原则。

应对青春期心理变化的策略

1. 构建客观的自我评价体系

优势清单法:每周记录3 项个人成就,如独立解决数学难题、成功调解朋友矛盾。

多维评价表:从学业能力、社交技能、艺术素养等维度进行自我评分,避免单一标准。

反馈整合:定期收集家长、教师、同伴的客观评价,形成立体化自我认知。

2. 系统化情绪管理训练

焦虑的生理信号为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当察觉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可以采用4-7-8 呼吸法进行应对,即吸气4 秒、屏息7 秒、呼气8 秒。

愤怒的生理信号为面部发热、肌肉紧绷,当察觉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延迟反应法进行应对,即冷静6 分钟后再处理事件。

抑郁的生理信号为食欲减退、精力下降,当察觉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可以采用阳光运动疗法进行应对,即每日晨间快走30 分钟。

3. 人际关系优化路径

亲子沟通:采用“事实+ 感受”表达模式,如“本周3 次催作业(事实)这件事让我觉得不被信任(感受)”。

同伴交往:设立边界四原则,即不贬低自我价值、不危及人身安全、不违背法律道德、不影响长期目标。

师生互动:运用GROW 模型(目标- 现状-方案- 行动)进行高效求助,如与导师探讨学业规划。

学校应通过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让青少年了解常见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心理知识和应对技巧;同时,学校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安排专业的心理老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辅导。家长应学习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