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性早熟
作者: 郭丽性早熟是指儿童过早发育,提前出现第二性征。疾病检测数据表明,性早熟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科学认识性早熟迫在眉睫。
青春期启动标志的误区
很多家长认为女童出现月经初潮或男童出现变声,则代表青春期的到来,其实不然。一般女童9~11岁出现乳房发育可视为青春期启动标志,随后身高迅速增长,阴毛发育,一般在乳房发育2年后迎来月经初潮。而男童11~13岁则以睾丸容积≥4 ml为青春期启动标志,随后阴茎增大,身高迅速增长,阴毛发育,一般在睾丸开始增大后2年出现变声和遗精。所以,女童出现月经初潮或男童出现变声,则预示着已经进入青春发育中后期。
性早熟主要临床表现
女童7.5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童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阴茎增长;血清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达到青春期水平;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 岁,生长速度快于同龄儿童。

性早熟的分类
性早熟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
1.中枢性性早熟
也称为真性性早熟。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过早启动,其中部分为特发性的,除外器质性病变,无明确诱因导致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导致性腺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另一部分为继发性性早熟,多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刺激了下丘脑,引发继发性性早熟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下丘脑错构瘤病、囊肿、肉芽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占位性病变。
2.外周性性早熟
亦称为假性性早熟。不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引起,而是由于外周腺组织异常分泌性激素(如性腺肿瘤、卵巢肿瘤、黄体瘤、睾丸瘤、肾上腺肿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以及外源性性激素样物质(雌激素类药、异烟肼、化妆品)所致。引发外周性性早熟的疾病主要包括:①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1-羟化酶缺乏症为最常见类型,亦是导致男童外周性性早熟的最常见原因。男性化表现为阴茎增大、增粗,阴囊色素沉着,睾丸容积不大或与阴茎发育水平不一致,早期生长加速,骨龄提前。②McCune Albright综合征:多见于女性,是由GNAS基因变异所致,本病以性早熟、皮肤牛奶咖啡斑、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三联征为特点。③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状腺激素减低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由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细胞与分泌性激素的细胞具有同源性,故刺激体内性激素分泌增多,引起性早熟。
性早熟的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干扰内分泌的污染物,如洗涤剂、工业污染、食品添加剂、农药、激素污染等。
接触含有激素的物品:服用含有激素的药物、摄入含有性激素的食物、接触含有激素样物质的化妆品等。
盲目进补:摄入大量补品,高脂、高蛋白食物有诱发性早熟的风险。
过早接触性信息:从电视、电影、报刊、周围环境等途径接触与性有关的内容。
夜间使用小夜灯:长时间使用夜灯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间接促进体内性激素分泌水平,增加性早熟的风险。
超重和肥胖:脂肪堆积易导致机体生成与释放大量性激素,进而促进儿童第二性征的出现,引发性早熟。
性早熟的危害有哪些?
第二性征过早发育;骨龄超过实际年龄,造成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身高;引发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
性早熟的辅助检查
①性激素六项检查,必要时行性激素激发试验;②静脉血17-羟孕酮、硫酸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等肾上腺功能检查;③甲状腺功能检测;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⑤肿瘤标志物检查;⑥性早熟相关基因筛查;③妇科超声及睾丸超声评估性腺发育情况;⑧骨龄片;⑨头颅影像学检查。建议所有诊断性早熟的男童及6岁以下女童,应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以排除颅内病变。
性早熟如何治疗?
继发性性早熟应积极寻找病因,对因治疗。特发性性早熟,并非所有患者均需要治疗,对于性发育过程及骨龄进展缓慢,每半年复查骨龄,若发现有异常再给予治疗。
以下情况需要进行药物治疗:①患儿骨骼成熟和性征发育加速显著;②出现与性早熟直接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③快进展型青春期:女童在7.5岁、男童在9岁以后出现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及骨骼成熟迅速,影响成年后最终身高。

特发性性早熟的标准治疗药物主要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其作用机制是与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结合,使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不推荐常规联合生长激素用药,需反复评估性早熟对身高的影响程度、遗传身高、患儿及其家长对儿童身高的接受程度及药物经济学因素,再由专业医生决定是否联合用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需要定期监测。每3个月复查性激素六项、妇科超声或睾丸超声1次;每半年测量1次骨龄,以监测生长速度。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疗效评估主要通过评估身体变化,如生长速率下降、乳腺组织缩小、睾丸容积缩小、骨龄进展缓慢、性激素处于受抑制状态。
停药时机取决于治疗目的,以改善身高为目的,治疗一般持续2年以上,停药应考虑到身高满意度、生活质量及与同龄人同期性发育的需求,但尚缺乏相应固定的停药指征。
经药物治疗后,身高获益多少跟年龄有关,普遍认为 6 岁以前开始治疗的女童身高获益明显,6~8岁女童亦有所获益,但8岁以后女童的身高改善作用有限。
综上,性早熟的诊断需要注重视病因学诊断,对于器质性和继发性性早熟首先应进行病因治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是治疗性早熟的首选药物,但并非所有患儿均需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应严格掌握指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性发育进程、生长情况及安全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