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温丽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如社交障碍、自卑心理、就业焦虑等。本文将重点介绍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过程中全程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新办学理念,结合学生需求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某一方面的单项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学校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结合教材创新教学内容,将课本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相结合,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提升专业水平、教学水平的同时,及时补充心理健康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支持。
最后,学生自身也要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动关心自己的情绪状态,多与人交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以理性、正确的态度看待心理问题。
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在教育实践中,设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一方面,以必修课程的形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以选修课程的方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结合生源特点、学生个性等,组织讲座、心理救助、互联网咨询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
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配合。高校要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应深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当学生犯错或遇到困难时,要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要以德育和心理辅导为主,正视两者之间的差别,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此过程中,心理专业教师与德育教师要加强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等方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