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路
作者: 王秀兰故乡的路短短的,满载着童年的幸福四处荡漾;故乡的路长长的,长到我只能一遍遍想念。故乡的温柔裹挟着思愁几许,带我入梦几重。
小时候,故乡的羊肠小道溢满幸福的味道。那时候,乡村很穷,故乡的路大多是土路,一条条小径相互连接,可以延伸到村子深处,也可以绕村而行,如同飘带环绕;亦可以通向一块块田地,绵延到遥远地方。那时候,乡村没有小汽车,能见到的只有拉货的拖拉机或架子车。天气晴好时,路上覆盖着一层黄土,来往的行人会在软土里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小孩子玩耍时便用自己的小脚丫去丈量这些大脚印,也丈量着这条小路的长度。有时一辆四轮车压过去,尘土飞扬,留下印痕两行,我们便在车后追赶,笑声荡出很远。最喜下雨时,道路泥泞,一踩一个坑,出行不便,大人们愁得不行,我们却开心地穿着雨鞋在路上使劲踩踏,留下一个个泥坑,水花四溅。我带着一身泥污,和伙伴们相互打趣着、玩笑着,满载快乐而归,笑声在空中打着幸福的漩涡,凝成美妙的音符,落在乡村小路上,也永远烙在我心里。
后来我上了中学,乡村的道路变得越发宽广,我的回家路却逐渐变长。记得当时乡里给各家各户布置任务,要求每户按人头奉献废砖渣或石子,为了修建一条石子路。有了石子路,我的求学路变得畅通无阻,少有泥泞,不过骑自行车上学时仍会略显颠簸。我和伙伴们相约而行,披星戴月,去2公里之外的中学就读。我就这样向着知识的海洋一路奔行,3年求学路,一轮明月,一路星光,一路飙歌,织成别样风景,成就了年少的痴狂、懵懂和希望,也成了故乡永久的印象。
长大后,我考入县城师范院校。背起行囊,故乡的路渐行渐远,留下一捧思念。县城离家18公里,平时我便以校为家,而故乡老家只能1个月回去一趟。回家的路我与老乡结伴而行,骑自行车2小时车程,到家连累带饿,我竟能把母亲提前备好的饭菜吃掉两大碗。直到现在我都奇怪,为什么那时我怎么吃都吃不胖?会不会是家乡路途太远,消耗了我的热量?还是思念太重,让我一饭解千愁?在往返家乡的漫道上,这些乡愁散作满河星,闪耀着故乡的温柔。
自从我结婚后,故乡便成了我的“娘家”。起初,我总是热衷于回家小住几日。之后,孩子降临,每次回去拖家带口,好似搬家,还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虽有遗憾,也只好作罢。后来,家乡路变成了水泥路,再后来又整改成柏油马路,道路变得越来越平坦,可我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我蓦然惊觉:走上乡路便是回家,乡路和娘家便是我的牵挂。那里闪着温柔的光,流着深情的爱,让我魂牵梦绕,割舍不断。
故乡这条路,曲折蜿蜒,幽深绵长,几经变迁,乡味不变。但通往故乡的列车,不觉然已满载游子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