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情真:儿童优秀品格的培养与提升
作者: 丁志洁 陈丽娜当代教育体系正经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全面人格培养的跃迁,儿童的品格教育作为这一转变的核心议题,承载着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责任与使命。在此背景下,探索儿童“心正情真”品格培养路径,力求寻得科学而系统的品格培养与提升策略,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要务。
儿童“心正情真”品格内涵及特征
儿童“心正情真”的品格特征被细分为“明理、求真、力行、至善”4个维度,每一维度下又包含具体表现形式,旨在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模式。
学校可以通过文化场域、主题读本、综合实践、项目活动、学科元素、共育模式等多维度路径,构建立体品格培育网络,形成儿童“心正情真”品格培养系统的育人范式。
儿童“心正情真”品格培养与提升的实践路径
1.建设校园文化场域
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景观可以为儿童构建充满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场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基于我校“追光文化”打造的震川六景,通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史明理;震川藏书楼拥有丰富的藏书,孩子们可以在书香中探索世界,培养求真精神;“震川园”劳动实践基地,为儿童提供了亲近自然、参与劳作的场域,儿童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心正情真”品格。
2.编制文化主题读本编制文化主题读本,深化品格教育内涵,构建一个多维的教育框架,旨在从生活实践、阅读品质及综合能力3个方面,深度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品格素养。学校秉承“是学校也是图书馆”的办学理念,编制学生必读书目,并配套阅读指导手册。这一系列读本可以引导儿童辨别是非,探索未知,培养他们关爱自我、关爱他人的态度,进而全方位提升品格素质。
3.拓展综合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是培养儿童“心正情真”品格的重要途径,即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促进儿童品格与能力的综合发展,拓宽品格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校内,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归有光纪念馆,学习归有光先生的生平及其治学为官的故事,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敬仰先贤、追求卓越的精神。校外,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敬老院慰问、博物馆导览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向善至善,提升品格。
儿童“心正情真”品格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家校社共育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家校社共育新模式,充分发挥三方优势,使其优势互补,为学生的品格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1)以学校为主导: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引领家校社共育方向的重要职责。强化家长学校功能,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渠道,如家委会、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明理、求真、至善、力行”的品格发展。
(2)以教师为支撑: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家庭教育研讨会,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指导能力和素养内涵,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爱心的教师团队,确保教师能够在儿童品格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以家长为主体:激活家庭教育潜能
家长作为儿童品格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积极实现家长育儿能力的全员化参与和序列化提升,通过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明理、求真、至善、力行”的品格特质。
(4)以社会为平台:拓展品格培育资源
社会在品格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志愿者服务项目、社区活动和利用公共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帮助儿童拓宽视野、理解社会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品格全面发展。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学科融育策略
品格培养中的学科融合教育将品格教育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结合,旨在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品格培养中的学科融合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明理、求真、至善、力行”的品格特质。
例如:语文学科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抉择,培养学生的同理心。道德与法治学科帮助学生理解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是非观。艺术学科通过创作和鉴赏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数学学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设置,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科学学科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体育学科通过团队运动和竞技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3.多元评价体系
品格评价可以分为聚焦表现性评价、融合过程性评价和构建增值性评价。儿童“心正情真”品格的培养实效,学校可以制订全面、动态、多维的多元效果评价体系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品格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1)评价机制设计
由校级管理层与年级领导协同制订的综合评价框架,包含了由学校行政、年级负责人及学生自主管理团队——“红领巾监督岗”共同构成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增强评价流程的透明度与客观性。
(2)日常考核与激励
制订详细的班级常规考核表,实行日打分、周总结、月表彰制度,设立“最美教室”“书香班级”“智慧班级”等特色奖项,最终评选出“追光班级”“文明班级”,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集体荣誉感。
(3)品格养成与评价
定制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明理、求真、至善、力行”品格成长过程,形成个性化评价报告。同时,学校通过多种平台展示师生品格风采,开展“追光少年”评选,表彰品格模范,促进品格教育的深入发展与社会认知。
希望通过这一系统的教育策略,能有效促进儿童“心正情真”品格的培养,学校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断前行在品格教育的道路上,科学系统地培养儿童优秀品格,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品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