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孤独”的小学生敞开心扉

作者: 廖婷婷

目前,一些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孤独”现象,这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所谓课堂“孤独”,指学生在课堂上因与课堂环境格格不入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独烦闷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个体,在课堂上常常感到时间漫长、难熬,无法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作为语文课堂的设计和创新者,语文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搭建一个敞开心扉交流的平台,让课堂“孤独者”不再感到孤独。

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点燃学生参与激情

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都是充满哲思和教育意义的精品,这些课文中的很多内容与思想品德紧密关联,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使用。不过,这些素材有些是显性的,可直接使用,有些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深度挖掘。为此,教师需仔细研究语文教材,全面深挖心理教育元素,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身陷课堂“孤独”的学生往往渴望在课堂上获得情绪的调动和情感心理的共鸣,而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内容上恰巧满足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对“我变成一棵树”这一神奇事件的描述,表达了“母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这一中心主旨,字里行间渗透着丝丝母爱。授课时,教师以“母爱”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唤醒学生对母爱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获得“孤独”情感的释放。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母亲是这个世界最了解你们的人,为什么?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简单谈谈。”教师可给学生2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言。讨论中,学生既能体验参与课堂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以及萌生感恩与回报母亲的可贵情感。

丰富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搭建心理教育平台

传统语文课堂形式以“满堂灌”为主,教师机械地传输,学生被动地听讲。久而久之,学生的“孤独”式亚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学会对症下药,从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入手,让语文课堂趣味生动,以便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近年来,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等课堂形式颇受教师关注和青睐。

课堂组织形式的选定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判断,何种内容适合何种形式,应当仔细斟酌和综合考虑。比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属于写景散文,二者皆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秀美风景的描绘。教学时,教师可尝试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小组合作、主题辩论等活动。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创设如下小组合作任务:“①西沙群岛的3个特点是什么?②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作为中华儿女,你将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怎样的努力?请归纳两三点。”以上小组合作任务,可以让课堂“孤独”的小学生主动敞开心扉,与同伴在课堂上尽情讨论、合作、探索和归纳,最终完成合作任务,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总之,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平台,提高教育质量。

巧妙引入趣味心理游戏驱动学生大胆竞争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堂教法,它能构建一种趣味生动的课堂氛围,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心理游戏融入课堂,一则可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识字、写字、阅读与自信表达的乐趣,二则还能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游戏是一种互动竞赛性的活动,很多学生在玩游戏中形成果敢、坚毅、合作、竞争等品质,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游戏有很多种,如闯关游戏、猜谜游戏、讲故事竞赛游戏、卡片配对游戏等,这些游戏异常热闹,让课堂“孤独”学生的心灵有了可栖身的场所。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等之间的故事,宣扬和赞颂了老屋善良真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执教这节课时,教师可组织“讲故事竞赛游戏”。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故事情节,在讨论中精准把握故事情节,斟酌语言表达技巧,最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竞赛前,学生们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很早就在课下学习、讨论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发展了小组友谊,而且增强了竞争和合作意识,也锻炼了果敢的品质。此外,教师还可组织“猜迷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例如:教师给出老屋帮助别人的一些细节信息,学生们在讨论后应立马说出这是对哪个小动物的帮助。该游戏以抢答形式进行,在规定时间内最快回答,且回答正确的小组,视为挑战成功。以上游戏,十分活泼生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开口表达的激情。

尝试运用绘画日记疗法鼓励学生敞开心扉

让课堂“孤独”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不一定非要通过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写作或绘画的方式。有些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脆弱,且性格内向、不喜言谈。教师如果始终按照普通方法,让学生主动向教师倾诉,不仅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可采用绘画日记疗法,即让学生将想对教师说的话,以绘画和写作的形式展示出来。很多心理自卑的学生,喜欢在笔尖下流淌自己的思绪,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绘画日记来表达心声。三年级学生并不具备独立写作长篇文章的能力,而绘画日记是一种“写作+绘画”表情达意的方式。课堂上,对于心理自卑、孤独的学生而言,教师可单独辅导他们,鼓励他们使用绘画日记。拿到学生的绘画日记后,教师要研究绘画日记的每一个细节,剖析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堂上,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缓解课堂“孤独”心理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可通过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巧妙引入心理游戏、尝试运用绘画日记疗法等4个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孤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