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作者: 纪政典 吴昊 杨怀玉

个体的身心发展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身份认同、学业压力、社交关系等多方面挑战。这个阶段既充满了机遇,也伴随着压力与不确定性,此时来自家庭、学校和朋友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支持不仅能帮助青少年克服困难,渡过难关,还能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慰藉,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探讨青少年获得的各种支持形式及其带来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对抗生活中的压力与不确定性。

社会支持及其作用

社会支持是指他人所提供的真实存在的帮助或表达性的支持,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又称实际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帮助和社会关系。而主观支持又称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感受到被尊重与受到支持的情感体验及满意程度。相较于实际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了解和预测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并制订干预策略,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支持可以预测个体抑郁、社交焦虑等消极情绪,较高的社会支持会带来更多积极正向的情绪。

1.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存在负相关,其中领悟社会支持对抑郁的影响比实际社会支持更大。此外,领悟社会支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稳定。青少年对于社会支持的感受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抑郁水平,而实际社会支持主要通过提升这种感受来缓解青少年的抑郁情绪。

2.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者,能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应对危机时更倾向于使用正面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倾向于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领悟社会支持较差者,更多采取回避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限制了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3.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强。因此,理解不同年龄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需求和感受,对于促进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青少年社会支持的干预建议

学校角度:教师应关心与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心理健康动向。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增强他们对班级和校园的归属感。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及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

家庭角度:家长可定期与青少年进行面对面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确保他们感受到被倾听和重视。家长应以身作则,在解决问题时展示积极的应对方式,给青少年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