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心里徜徉
作者: 刘丹华一
我的绘画天赋扎根于泥土,埋藏在每一处乡村记忆里。
记得五六岁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村头的大槐树下玩耍,他们都还不认字,我在姐姐的耳濡目染下学了不少,便主动当起了小老师,用小树枝在地上教他们写字画画。现在想想,或许从那时起,我心中便种下了教师这一颗理想的种子。
画画最有意思。大地为纸,树枝作笔,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牛羊、鸡鸭、蔬菜、农具的样子,然后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像。我们在最朴实的农村大地上描绘与泥土息息相关的作物,我们也正是成长在这一片沃土上抽条生根的树苗。凭借着热爱,从此我喜欢上了画画。
我把看到的事物,听到的故事,凭自己的理解能力描摹成画。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是我最原始的绘画启蒙,没有刻意临摹,只有随心所欲;没有高级画笔,只有半截枯树枝;没有名师指点,只有用心感受。老人小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猪马牛羊,都成了我笔下的素材。

记忆里的童年,有太多故事值得回味。有开心的、痛苦的、有趣的、感动的,不一而足,不胜枚举。那时的我为了多画一些画,喜欢给摘抄本上的精彩文字片段配插图,没事的时候就翻阅欣赏,爱不释手,很是喜欢;还会时常做梦,在梦境中出现的神奇画面,至今无法用语言形容,但我很享受与那光怪陆离的场景相处。
直到现在,我读文章都能做到一边读一边在大脑中迅速形成画面,像幻灯片一样一帧一帧翻阅,欣赏回味。这归功于小时候经常看墙壁上白石灰脱落留下的斑驳图形,我看着那些残破的墙皮,会想象出很多画面,有兵车马队厮杀的战争场面,有打谷场上热闹的人群,有田地里挥舞着锄头镰刀的农民……我明白这是因为小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所以即使现在我早已不再是那个总爱浮想联翩的孩子,也依旧呵护着孩子们的童心和创造力。同时,这样丰富的想象力也为我后来走向了美术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
我在河南大学美术教育系深造后,当了一名美术老师。那时的我望着校门,身后是母校,身前是迎接我的光明坦途,我想,我的梦想实现了,现在我将要把这份充满爱的教育传递下去。
谁都有昨日黄花,谁都无不老容颜,经历生活的艰辛,受尽时光的摧残,依旧能焕发生机的,不是容貌的美丑,而是岁月的沉淀。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生了太多感人的故事,晴天有晴天的热闹,雨天有雨天的感动。
学生们的性格各有异同,该如何教育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经过冥思苦想,我觉得用爱去慢慢感化是可行的教育方式。因为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上课做他们的严师,课后是他们的益友,我就像孩子们的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着他们,一同成长。
一周只有一节美术课,我每次进班都能得到学生们的雀跃欢呼,他们盼望着见到我,然后露出笑靥如花的模样。还记得一次期末,第一场考试结束后,学生出来活动放松,而我在楼道值班,整楼都是一年级的学生,孩子们像小燕子一样奔向我,一头扎进我怀里,我像是跟春天扑了个满怀,即使寒冬腊月,也会觉得暖意融融。孩子们嘴里叽叽喳喳地喊着:“美术老师好!”有的伸出胳膊抱着我,有的挥舞着小胖手打招呼,场面相当温馨。引得旁边几个高年级的老师一脸羡慕,用最熟悉的乡音问我:“这些学生咋跟你恁亲啊?”
提起学生,我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爱学生,视生如子,宽严适度,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该有的素养和基本要求。我不歧视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聪明好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还是资质平平、成绩普通的孩子,我都会尽量兼顾他们的内心感受,适时给他们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赏的微笑,这样看似简单的小举动却能使孩子们高兴一整天。当然,有时我也会批评教育班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假装生气的用手在他们屁股上轻轻拍一下,作为犯错后的惩罚。

三
跟画画一样,老师是学生最好的参照物,要像吐蕊含香的梅花,要做修葺提拔的白杨,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让他们在馨香里、在正能量的滋养下健康茁壮成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效仿,他们把老师当成最信赖的人,甚至不愿对父母说的悄悄话都会跟老师敞开心扉。
这些孩子是生长在泥土中的小花,倘若不拂去身上的灰尘,那他们明亮的笑脸将会蒙尘;不舍得给予他们关爱,他们就会慢慢枯萎。看着他们就像看到年幼的自己,每个人都带着天然的质朴和善良,璞玉不雕则不成器,孩子们只有通过老师的谆谆教导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去实现他们的愿望,而我这个引路人的任务便是引领他们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
老师给学生传递智慧的火花,努力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而快乐的童年。我用火一样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永远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只有爱和信任,才能做到育人育心。
面对学生,我心中的爱永远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