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

作者: 魏贤平

古语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此我产生了登泰山的欲望。

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若非躬身登临,仅靠读文定义,定会抱憾终身;而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正是因为泰山,于是我登泰山的欲望就愈加强烈,以至片刻不等,立即收拾行囊出发。

登山主要有三径:桃花峪,天外村,红门。桃花峪可坐大巴和索道,消耗体力小,需要多花些钱;红门最省钱,时间最长,但消耗体力大;天外村的花费适中,选择性多,体力消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最终,我们选了天外村这一条登山之径,也是绝大多数登山者选择的路线。

在天外村乘坐大巴,大约20分钟,行至中天门,便下车徒步登山。若不想步行,也可以选择索道。大巴在盘山公路上不疾不徐地行驶,好像懂游客似的,要让我们多看细看,看清看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光。我们能看到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把山体严严实实地裹起来,不露一点山的肌肤;还能听到水声,时隐时现,有的看不到水源,但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以至到后来的山顶也还能隐隐闻到不同的水声,或高或低,或诉或歌。

从中天门徒步至南天门,一两千的台阶足以让每一个人汗淋淋、气吁吁、腰弯弯、腿沉沉。即便是走走停停,身上的汗也从来没有干过,不过还好碰上阴天多雾,而且还有水在“唱歌”,让我们这一路并不寂寞。以前看到“泉水叮咚”一词,心疑水声怎么叮咚?今之一闻,那水滴青石之上的声音甚是悦耳,而滴落泉池则“如鸣佩环”,无数道声音叠加起来流淌着,仿佛奏响了一曲生命的交响。山溪一路蹦蹦跳跳,欢声笑语,好似无数个孩童在追逐嬉戏,不知疲倦,往山下跑去。

行人熙熙攘攘,拱腰前行。听人说,伏天就是淡季了,若是旺季,便能看到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景象。登山客又被戏称是“拐杖游客”,因为每人手里都握着拐杖,用来助力登山。看,在人流里还有一类人,他们肩上担着颇沉的货物,正在稳步前进,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被他们甩在了身后。他们的身板是硬的,他们的意志是坚强的,他们的脸上写着坚毅不屈的神情。无数行人从他们身边走过,无不对他们投去赞叹不已的眼神,他们也是风景,是最美的风景,比起那山川秀色更要厚重。

泰山多树,种类不一,形态不一,有俯有仰,有正有斜,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根入岩叶向阳。姚公对此简言“生石罅(xià)”,板桥公的描摹更为形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虽说是竹石,但对于泰山之树更是应景。不管大小高低,或荣或枯,树根都死死扣在岩石里面,让人不得不惊叹生命的执着与坚强。要想生长,必须扎根,根不深则命不长;要想生长,必须向阳,而枝叶一律向上,俨然成为一个个追光者,只有追光,才有希望。这也许就是岱宗精神亘古不朽的缘由,其实一个民族的精神丰碑也莫不如是,而人类在历史长河生生不息的根脉也源于此。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来到南天门。朝上看看,云雾缭绕;朝下看看,云雾飘游。登上南天门,困难就已拿下多半,还有碧霞祠、日观峰、玉皇顶等重头景点等着我们。日出胜景让五湖四海的朋友千里迢迢来此只为一睹它的容颜,而碧霞祠和玉皇顶里承载的则是虔诚之人的祈祷与祝福。

站在泰山之巅,顿悟人生犹如登山,此山不是终点,只是人生一站,以后还有诸峰等你,你只需出发。人生就是在出发中绽放,成就了自己,也推动了进步。回到山脚,回望泰山,蓊郁崔嵬,惟余莽莽,看过的景点又都隐藏在群山的苍茫之中;再看他峰,峰高岭连,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苍翠中越发瑰丽,才知道这其中一径的沿途风景不过是冰山一角。

若问“岱宗夫如何?”且不说“齐鲁青未了”的广阔浩大,泰山给我的感觉是无比的厚重悠远,不管你对它做了什么,它连轻轻的一声叹息都不曾有。走的人走了,来的人来了,一茬又一茬,一拨又一拨,似潮如涌,从年轻到苍颜,从古至今,它依然在那里岿然不动,从不去招摇、显摆。轻烟慢煮,山不拒尘,成其盛德,这就是山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