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颜紫城
高中阶段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教授,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与价值观形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抗挫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高中生在学习生涯与未来发展中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挫折、问题,培养抗挫折能力能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冷静看待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其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抗挫折知识
学校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并选择合适的教材、规划教育课程与教育目标,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教师在讲解抗挫折知识时,不仅要详细解读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活案例、新闻事件对抗挫折知识进行针对性分析,提高学生对抗挫折知识的理解,优化其心态,让学生找到正确调适心理压力的方式。除传统的课堂教育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应用社会资源,邀请心理医生、心理学专家、优秀企业家开设讲座。心理医生与心理学专家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分析压力形成的原因,并针对特定的问题教授给学生正确解决挫折的办法与面对临挫折的心态;优秀企业家可以向学生分享更多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使学生明白目前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要平复心态,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便可以突破难关。
实施差异化教育,关注个体差异
高中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学习成绩、成长经历、成长环境影响,不同的高中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状态。教师在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差异后,应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指导,优化学生的心态。例如:在课程开展的间隙,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开展针对性交流的方式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分类,引导学生寻找同类型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正确疏导自身的心理压力,坦然面对挫折。另外,部分班级存在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高中生,教师应为这类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通过频繁交流与合适的引导方式让其改善心理状况。
构建支持网络,营造良好氛围
许多高中生在面临挫折时会有深深的无力感,教师可以为高中生建立完善的支持网络,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调整自身心态,积极地面对挫折、越过困境。因此,教师需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频繁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在学生出现挫折时,家长可以与教师共同商讨有效的教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设全方位、优质的成长环境。另外,教师还要优化校园的教育氛围,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中传递积极的内容,用正能量的宣传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高中生尚未完全步入社会,普遍存在抗压能力弱、心智成熟度不足的成长问题,教师需要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系统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让其能够始终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助力其成为心理健康、抗压能力强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