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
作者: 张述 张北辰什么是网络利他行为?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网民在网络社会活动中,借助主体间的交往互动,自愿去帮助他人,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现阶段,互联网的使用在青少年群体中日渐普及,网络利他行为在道德品质塑造和人生价值观树立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它侧重于提高个体生命所具备的深刻价值。因此,针对网络利他行为,其自身应被定义在积极心理学的范畴之内。在积极心理学当中,并没有否认困难和消极因素的客观存在,但是始终在提倡积极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明确指出,生活核心并非体现在避免麻烦方面,而是应更加主动地朝着美好、积极事物予以看齐,高度重视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各类积极性因素。网络利他行为正是符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切实表现。应该积极鼓励和培养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引导
1.从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推动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在生理安全等各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个体往往会积极寻求爱和归属感,而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讲,借助于网络平台可以成功获得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关归属感的实际需求。在积极帮助他人期间,青少年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具备的闪光点,能够顺利提高自尊,增加更多自信心,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
2.从网络道德品质视角引导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
网络道德的内容比较宽泛,网络交往彰显出了匿名性的特征,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需要对青少年网络道德予以详细规范。而在网络道德培养过程当中,越是被约束的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学校、家长以及网络平台等应该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鼓励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不断提高其网络道德水平。
3.借助情感认知强化鼓励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
借助于情感对行为起到的推动性作用,倡导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例如:借助于各类无形性的奖励办法,针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予以进一步的强化,或者对那些可以起到典范效果的个体做出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由此引导青少年主动效仿。
结语
在培养网络利他行为过程中,应密切结合网络环境开放、包容的优势,并妥善运用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并扩大影响范围。从网络利他行为发生的情况来看,针对行为主体,青少年既可以切实采取相关举措,同时也可以通过分享网络利他行为感悟等形式,扩大该行为在同辈乃至跨年龄群体中的榜样作用。网络利他行为在青少年道德意识提升与价值观念树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青少年通过网络利他行为,不仅可以顺利形成积极心理学范畴内的健全人格,同时也可以切实强化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责任意识,最终成长为有担当、能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3lslybkt-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