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术后护理
作者: 刘绍侠 刘颖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保守治疗无效或侧弯情况较严重的患者需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速度较慢。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以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及其术后护理内容。
什么是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
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病因多为胚胎期脊椎发育异常,也可能与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相关。先天性脊柱侧弯会引起脊柱的侧向弯曲,从而对患者的体位及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肩部不对称、腰部不对称、脊柱曲度明显和不均衡的背部肌肉发育不良等。此外,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疼痛及乏力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脊柱畸形加重和心肺功能下降等并发症。
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术后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术后可能发生感染。术后要遵守医生指导,注意伤口卫生,防止感染。
手术后可能发生神经损害和肢体活动问题。如果有神经受损,会造成一些肢体运动受限,或者是感觉改变。术后医生会检查患者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若出现肢体麻木、刺痛、活动受限,应立即报告医生。
手术后容易发生血栓、肺炎等并发症。
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术后护理包含哪些?
1.手术室护理
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程序开展护理工作,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在患者进手术室之前,应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消毒,以及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术前应检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位置。术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早发现异常现象。同时,应与医生紧密合作,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患者送至麻醉复苏室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出血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向医生反映,进行治疗。此外,还要注意做好手术后的伤口护理,保证伤口干净、干燥,防止出现感染。
2.脊髓神经功能护理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进行监测,保证术后恢复速度。在术后初期,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完整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通过检查,可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从而进行介入治疗。此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严密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肢体无力、疼痛加重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由神经功能异常引起。另外,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运动状态,提醒患者要适量进行康复锻炼,以帮助神经功能恢复与重塑,但不能剧烈活动,以免增加神经负荷和造成伤害。
3.疼痛护理
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创伤较大,剥离程度较深,青少年患者年龄较小,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术后极易引起患者的疼痛。术后疼痛可能会导致失眠,影响患者的休息和食欲,而睡眠不足和营养摄入不足会影响伤口恢复。疼痛和不适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现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较严重的疼痛还会引起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使患者的血糖和血压升高,或造成应激性溃疡等。术后疼痛不及时处理会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做好患者术后疼痛护理。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疼痛和由疼痛带来的恐惧感,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止痛泵或止疼药物。术后的疼痛还与患者的活动、咳嗽等有关。术后患者早期应卧床,减少活动;活动或翻身时需要旁人协助,动作要轻缓,以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应经常协助患者拍背或进行超声雾化吸入,以帮助患者排痰。对于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使用负压吸引器吸出痰液。

4.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应对先天性脊柱侧弯术后患者进行适当的体位护理,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性及患者的舒适度。术后初期患者应采取仰卧姿势,护理人员应经常给患者翻身,防止长期维持一种姿势对局部造成压力,以改善局部的血流情况,减少压疮的发生。患者病情平稳后,可逐步改为半坐式。护理人员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或移位时,对脊柱手术部位应托起重点保护,动作要轻柔,避免推、拖、拉,注意保持脊椎的稳定,防止脊柱扭转。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在患者肩部、背部、腰部等选用适当的支架或靠枕,以患者舒适为度并做局部调整。
5.呼吸道护理
患者术后卧床,可能会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堆积,造成气道堵塞。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呼吸道的清理工作,定期帮助患者咳痰、清洁口腔和鼻腔,以保证其呼吸道畅通。术后患者经常会存在口苦、咽喉痛等不适,护理人员应及时提醒患者饮水,以缓解呼吸道不适症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呼吸进行严密监测,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6.胃肠道护理
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饮食、消化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将情况报告给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以保证患者摄取充足营养,并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患者术后会有便秘、腹泻等症状,主要与麻醉药物、手术及长时间卧床有关。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排便情况、大便性状和次数进行适当干预,如调整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促进患者排便功能的恢复。患者术后会有口渴、排尿量减少等症状,主要是因为术后体内水、钠稳态失衡,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