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缓解青少年抑郁问题
作者: 潘玉莹青少年压力内化会引发抑郁问题
青少年群体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或产生负面心理,在不良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非常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学历和优异成绩逐渐成为社会竞争的优势条件,在这样的形势下,家长会给青少年施加更大的压力,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更加严厉。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及行为方式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能够塑造青少年的情感和社会性行为。如果家长实施的是比较温和的教养方式,能够帮助青少年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相反,如果教养方式过于严厉,就容易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
此外,同学之间的成绩比较、老师的严厉管教等都会在无形中增加青少年的压力。当个体承受较强的来自环境的角色压力时,更有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不成熟且处在高压下的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行为。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外化问题和内化问题。外化问题是指直接表现在个体外部行为上的、可以被其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包括攻击他人、偷窃、吸烟等;内化问题是指未表现出来的、在个体内部的心理行为,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
青少年抑郁的临床表现
青春期是抑郁的高发期。抑郁症是当前社会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久的心情低落、兴趣降低、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可能还会伴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不同部位疼痛等躯体症状,并可能伴随自伤、自杀等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与成年人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大部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部分青少年不能准确描述自身情绪和感受,往往通过行为来表达抑郁心情,表现为厌烦、孤僻甚至愤怒、易激惹,让人感觉很难和他们相处。有的患者伴有负性认知,觉得自己很糟糕;有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还有患者出现睡眠和饮食变化,睡眠上如入睡困难、早醒,或者嗜睡、起床困难;饮食变化如对食物挑剔,不想进食,或通过大量进食来发泄情绪。严重抑郁时还会出现自伤行为及自杀想法。
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缓解青少年抑郁问题
学校方面:首先要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加快建设心理辅导室;其次,加大心理教师培训力度,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程,提高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处置能力;最后,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家庭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家长应提供及时的情感反馈和情绪支持,拒绝进行同伴比较和打压式教育,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压力和抑郁问题,积极配合心理辅导与治疗。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为青少年创造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其心理韧性,减少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