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

作者: 张安鸽 张野

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0

抑郁指的是个体产生的无法适应外部环境而出现的消极情绪,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现抑郁情绪。随着生活与学习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了抑郁症的困扰。本文将分析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帮助青少年认识抑郁这个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的婚姻状况会对青少年抑郁产生影响,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行为、童年生活不愉快等都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情绪,父母过度保护和控制,以及父母过度冷漠、缺乏关爱都容易造成青少年抑郁。父母心理方面的问题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相关,青少年在家长抑郁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风险升高。家庭氛围也会影响青少年,压抑、消极、敌对的家庭氛围更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

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同伴依恋和青少年心理状况有着密切联系,良好的同伴依恋能使青少年个体产生积极感知,获得一定的归属感。青少年接受的社会支持通常来自诸多方面,包括父母、同伴等。父母支持和同伴支持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父母支持和同伴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互动性的特征,两者互为依托,但一种支持对心理产生的影响难以用另一支持弥补。不良的父母或同伴支持都会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首先,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有着直接联系,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认知动机和行为。抑郁的易感性模型指出,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差的人际关系质量会降低个体的自尊水平,而低自尊的个体则对环境中的负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倾向于社交回避,进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其次,认知反应性被定义为,轻微(非病理性)情绪波动激发不良认知或认知风格的相对容易度。认知反应性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易感素质,是抑郁产生、维持和复发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反映青少年抑郁状况。个体的不利经历,如父母冲突、儿童期创伤、社会排斥等会促使认知反应性等抑郁易感素质的形成,进而出现青少年抑郁。

最后,抑郁的社会等级理论表示,上行社会比较是造成个体抑郁的重要原因。上行社会比较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品质上把自己与比自己强的人作比较,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嫉妒、敌意等消极的情绪,从而提高其抑郁发生的概率。

孤独与悲伤是青少年抑郁最核心的症状表现,同时抑郁也会导致自我憎恨、疲劳、自我贬低、无故哭泣等情况。应高度重视且早期识别青少年抑郁症状,并通过针对青少年抑郁的不同影响因素实施预防干预措施,从而避免青少年抑郁。

基金项目:2024年度辽宁省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支持项目:同伴侵害诱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