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作者: 朱天心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个方面,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路径。
教学目标的渗透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和中心,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中,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提升,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实施方法为:明确目标融合点、制订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正确认识自我》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下列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渗透其中。①明确目标融合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等,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我接纳能力、提高情绪稳定性等作为教学目标融合点,引导学生积极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帮助学生从道德层面客观看待自己,同时在心理层面增强自我接纳,减少因过度自我否定或自负带来的不良情绪。②制订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反思和小组讨论,至少列出自己的5个优点和3个不足,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能在面对他人评价时,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其合理性,不盲目生气或沮丧。这样的目标既涵盖了道德与法治中正确认识自我的要求,又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调整。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在认识自我方面的程度和需求各不相同,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展示他们优点的机会,如课堂发言、小组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等,并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自负的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他们明白过度自负的危害。
教学实践表明,借助上述方法能使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调适能力,推动学生学科水平及心理健康程度同步提升。

教学内容的渗透
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涵,还可以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教学内容的渗透主要有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时事热点和生活案例、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整合学科资源等。
例如:在学习《珍惜师生情谊》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运用下列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①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教材中列举的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与支持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师生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过程,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②引入时事热点和生活案例。结合社会上关于师生关系的时事热点新闻或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珍惜师生情谊的重要性。③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体验式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模拟师生情境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角色的立场与情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④整合学科资源。可以结合语文课文中关于师生关系的描写,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或者从历史上的教育家和师生故事中汲取智慧,启发学生对现代师生关系的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可以将两者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珍惜师生情谊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的渗透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体方法为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心理游戏法等。
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网络》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运用下列方法将心理健康教学方法渗透其中。①案例分析法。讲述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出现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问题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危害。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沉迷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同时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②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网络对我们的心理有哪些影响”“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持心理健康”等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合理利用网络、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策略。③心理游戏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网络词语猜猜猜”的游戏,让学生在了解网络语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网络文化对心理的影响。心理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合理使用网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关注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