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 盛显淇 李桂青 连慧颖 亓伟 张国胜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希望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风险,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使其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此外,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减少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还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高职院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与高中阶段相比,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学习氛围相对轻松,学习压力较小。这种教学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还有部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厌学、考试焦虑等与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

2.与情感相关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刚刚成年,进入高职院校后日常生活相对自由,加之此年龄段的学生对爱情存在渴望,容易在感情方面出现问题,如单相思、产生爱情错觉、感情纠纷等。部分学生刚开始谈恋爱时会感受到恋爱的美好,一旦出现感情问题且不能正确处理时,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烦躁、偏执等;部分学生在面对失恋或对方提出分手时,可能会表现出寝食难安、失眠、抑郁等情况。

3.与择业就业相关的心理问题

临近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将面临择业就业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择业就业期间可能出现从众心理,未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与就业需求,盲目跟从热门就业方向进行选择;部分学生在参加招聘会过程中可能会屡次受挫,极易因就业问题而表现出焦虑、暴躁,甚至丧失信心或者自我否定,从而导致自暴自弃。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长时间不进行干预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4.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心理问题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高职院校学生还需要重视人际关系的有效处理。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可能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会感觉到孤独、无人倾诉,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过度焦虑、暴躁易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心理问题。有部分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情况,这会对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体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与个体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例如: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刚刚步入成年,虽然生理方面已经日益成熟,但是心理方面尚未成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情绪化;有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主要表现为易出现心理矛盾、心理冲突等情况。部分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可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如失恋、意外伤害、亲人离世或生病等,使其承受较大压力,进而引起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部分心理问题与其家庭有密切关联,包括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家庭事件、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积极和谐、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突然收到亲人离世、父母离异等消息,可能会对他们的情感与心理产生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自卑、敏感、多疑、孤僻等心理问题,可能与他们长期受到不良家庭环境影响有关。

3.就业因素

在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需要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会因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烦躁等。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会因无法找到相关专业对应的工作,没有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而出现自我否定、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4.学校因素

学校方面也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部分高职院校学习、实习任务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或逆反心理,导致情绪不稳定。此外,学校的住宿条件、饮食条件、卫生条件或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0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积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依靠团队中不同成员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中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设置专项心理健康教育资金,便于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负责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应在固定场所设置心理咨询室,或者提供多种途径的心理咨询方式,如热线电话、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心理咨询账号等,以便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不同课程的有效融合

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期间,教师可根据相关课程的特点,有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思政教育观念,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在不同的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又能増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进而减少他们的心理问题。

3.强调家校联合,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家庭、学校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期间,需要加强家校联合,通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家长应与学生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并长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分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同时,学校也应对学生的家庭进行详细了解,针对一些特殊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干预,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生活帮助、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此外,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学校和家庭应正确对待,并给予关怀与情感支持。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联系专业心理机构完成治疗,让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客观的认识,并学会采用正确的应对措施。家校联合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需要加强日常沟通,为学生建立长期的心理支持。

4.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

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剧表演、心理沙龙、团体辅导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还能学习到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此外,心理健康活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人际关系,减轻孤独感,促进心理健康。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海报等形式,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周活动,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需求和期望。同时,学校应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其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设立心理咨询室、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加强家校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等措施,从多个角度帮助高职院校学生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