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表达”心理辅导:有效促进学生心智化发展
作者: 崔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个体和团体两方面的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内心,多与自我、他人沟通,沟通能让学生获得情绪和情感上的充分满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他人的需要、感受和行为。为此,教师需要应用“体验-表达”心理辅导,有效促进学生的心智化发展,即让学生借助故事隐喻、角色扮演、沙盘游戏、绘画涂鸦等外在的表达性活动,来呈现自我、理解他人,进而反思自我的内心与行为。
优化个体“体验-表达”心理辅导
“心智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彼得·福纳吉所提出,指“个体在有意图的心理状态下,通过或隐或显的方式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一个心理过程”。具体而言,心智化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认知水平,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体现。中小学阶段是培育、提升学生心智化水平的重要阶段,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心智化能力和心智化水平。
优化个体“体验-表达”心理辅导,关键在于打开学生的心扉。一般来说,外向型、主动型的学生会积极地与人交流,能真实地坦露内心;而内向型、被动型的学生,往往会压抑甚至隐藏一些想法,长此以往,这一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如胆怯、恐惧、孤独等,甚至出现自闭、抑郁症状。为了优化学生个体的“体验-表达”,教师必须开辟一些情绪、情感的宣泄渠道,引导内向型、被动型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宣泄,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比如,一名男生经常被班主任批评,因此非常讨厌班主任,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显然,该生对班主任的逆反情绪已经到了不能任其发展的临界点。为此,心理教师采用格式塔学派的“空椅子”心理辅导技术,让该生将椅子想象为班主任,并鼓励他对“椅子”说出心里的不满;然后让学生扮演班主任的角色,再将椅子想象为自己,并与之对话。借助“空椅子”技术,引导学生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同时引导他站在他人立场上与自己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他对班主任的理解,有利于消除愤怒感,弱化师生冲突。
优化团体“体验-表达”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还要聚焦群体和团体心理问题。为此,心理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优化团体“体验-表达”心理辅导,以提升学生心智化水平为目标,以情境体验为载体、以心理辅导为路径,努力促成学生自我与他人的心智化平衡、认知与情感的心智化平衡、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的心智化平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绘本故事、角色扮演、涂鸦等具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互动、交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学生将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其心理认知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心理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活动主题为“爸爸,妈妈,你们听我说”。在活动过程中,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家长,他们需要演绎父母的训斥与唠叨,真实再现不少家庭客观存在的“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要这样”“要那样”的亲子沟通现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扮演与家长发生冲突的孩子。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很多学生能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设身处地体会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感受,同时通过观察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来深入反观、剖析自己。有不少学生在活动现场表示,要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互动交流,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认知,并使亲子沟通更加科学、和谐,减少亲子冲突的发生频率。

优化组织“体验-表达”心理辅导
在开展“体验-表达”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心理器材、设施和场地。以“沙盘游戏室”的使用为例,可以在这里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通过沙盘创作实现压力发泄并获得心理辅导。
当下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上。学生压力大,感觉压抑、烦躁和委屈时,除常规心理辅导外,还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自由、放松的沙盘游戏创作。借助沙盘游戏的“无意识”创作,可以有效化解学生的心理防御,帮助学生呈现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安全领域内将自我意识适度外化,从而使深层心理的认知、情感等得以表达,对于宣泄情绪、疏缓压力、放松心情都有不错的效果。
沙盘游戏不仅有“辅助”自我表达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疗愈也有积极作用,让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在萌芽状态被有效地疏导、突破,属于“治未病”式心理辅导。例如:一位学生,在进行沙盘创作时烦躁地将沙盘里的沙具弄得乱七八糟,心理教师没有阻止他,只是安安静静陪伴着他。一段时间之后,这位学生的动作变得轻柔起来,开始细心地布局和摆放。在看似“不作为”的陪伴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从躁动走向平和。这种基于共情的“无干预”陪伴,能给游戏中的学生创设宽裕、舒适的心理辅导氛围,待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再通过交流互动给予学生觉察反思式的回应,在意识层面与学生一起探索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打开无意识层面的心智化沟通渠道,引导学生自觉调适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其心智化水平提升。
心智化是一个复杂、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心理健康教师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自觉展开实践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丰富学生“体验-表达”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设“体验-表达”心理辅导的舒适领域,为学生的心智化发展提供专业、温暖的陪伴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