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轨还葚美名传

作者: 胡忠喜

说起拾金不昧、严于律己,很多人都觉得这也许并不算难,但如果是发生在无人监督的场景下呢?又或者试想一下,有一天突然别人的财物被大风刮到了你的脚下,你是否还会坚持把物品送还到失主手中呢?早在1400多年前,古人就给了我们答案。

相传在隋朝时,有一名齐州(今济南市)的地方官员名叫赵轨,他家东面的邻居家里种着一棵桑树。在古代,越是上层的大户人家,越是讲究风水忌讳,好比“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因此,赵轨的家人都对邻居这种不讲究的行为颇有微词,尤其邻居家的桑树枝繁叶茂,很多枝杈都已经伸到了自家院子里。赵轨却不以为然,他到齐州任职时,为了低调行事,刻意把住宅选在了平民巷院。赵轨常常教育子女们:“贩夫走卒们有时为了生计,种一些果树用来营生倒也无伤大雅。”只是每到秋季,还要额外打扫邻家桑树的落叶,赵家的仆人们对此颇有怨言。

有一年,邻居家的桑葚大丰收,伸至赵轨家的那些枝桠上也结了不少果子。一开始,赵家的子女和家仆们都因家教严格,无人敢偷摘桑葚吃。可是时间一久,成熟的果子就落得满地都是。赵轨见状忙叫家仆们把桑葚一颗一颗捡起来,再装到竹篮里送还给邻居。他的儿子不解,问父亲这样做是否有作秀和沽名钓誉之嫌。赵轨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并语重心长地说:“我并不是要以此来求取名誉,只是觉得这些果子不是自己的,即使享用了心里也会不安。”这也许就是对于“善小”和“恶小”的另一种诠释吧。

生活中行事尚且如此谨慎的赵轨,在任期间更是公正廉明。有一年,赵轨在任原州总管司马时,带领兵马深夜行军。因为光线和马匹受惊的缘故,不小心踩踏了农田。他即令全军停止前进,直到天亮后查明田主,赔偿损失后才率队起程。

还有一次,有人想以重金贿赂赵轨为自己办一些事。赵轨为了不驳来人的面子,便不急不忙地向那人讲起了自己还邻桑葚的那段故事。客人听出了其中的含意,便面带愧疚地离开了。

在齐州为官4年,赵轨每年的政绩考核都异常优秀,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离任当天,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们都赶来送别赵长官。其中一位白发长者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递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赵轨听后非常感动,接过水一饮而尽。

俗话说“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小节不慎,大节难保”。赵轨作为一方父母官,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与民“秋毫无犯”,为政“廉洁公正”,悉心教导子女,严格约束下属,终于成为了当时原州百姓和官员学习的榜样。实践证明,只有在小节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律,做到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才能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才能真正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