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教”“知”与“育”

作者: 黄永国

“行”与“教”“知”与“育”0

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最令我钦佩和崇敬的一位。行知先生倾尽毕生,推行教育现代化开创性发展,其理念之坚定、举措之卓然,即便放在当下,依然如真知灼见,使闻者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关于先生在教育方面的典故有很多,其中“点石成金”和“人才、大才、天才”对我而言印象最为深刻。

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的育才中学,有召开每日晨会的传统。有一天,他正巧参加,于是走到台上,为下面的学生讲了一个不一样的“点石成金”故事。说的是一位法术高深的道士,让弟子们围坐四周,他用手指点向一堆石块,石块便全部变成了黄澄澄的金子。接着,他让弟子们每人挑一块金子去买点吃的用的。一众弟子听罢又惊又喜,急忙扑到黄金堆里挑选,有的选颜色更黄的,有的选体积更大的,唯独有一名弟子站着没动。道士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挑,他回答说:“金子虽好,总有用完之时,我想要的是师傅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讲到这里,行知先生停了下来,学生们心急接下来的发展,纷纷出言催促,可他却不再继续讲,笑了笑,对这个故事进行了一番评述。

世人往往会被眼前的金子迷惑,却忽略了那只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就好像我们的求学之路,如果光想着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和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这些已经总结得出的结论,虽然现在看上去很有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将会变得陈旧,甚至用不上。有的同学喜欢将老师教授的内容死记硬背,过后不进行思考,也不懂得从知识中察觉到新问题和新内容,那就是书呆子式地学习。我们应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学会探寻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就如同拿到那能将石块变成金子的手指一样,获取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最终超越自己的老师,成为更强大的人。

洋洋洒洒的一番话让台下的学生茅塞顿开,也让在场老师的教育理念有所变化,他们不再生硬死板地教书,而是努力创造多样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育才中学成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招收了许多战灾流浪儿童。先生对于这些孩子格外心疼,为他们量身定做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仅仅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孩子就在自己所热衷的项目上崭露头角。因为这样的卓越成果,先生得到了周恩来同志及冯玉祥将军的高度赞扬,此举引来一部分因循守旧学者的非议,说他背离了普及教育,搞起了“天才教育”。

对此,陶行知先生一笑了之,随后公开予以回应。他说,自己办的不是天才教育,而是人才教育。按照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他们进行定向培养,使他们在正确的指引下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够成为“大才”(“人”上面添一横为“大”)。对于这些可塑“大才”再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教导,学生自己再出“一”把力、流“一”身汗,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大才”就能够成长为“天才”(“大”字再加一横为“天”)。

仅仅两个小故事,便映射出了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也道出了这位师者先贤为人民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良苦用心。

上一篇: 赵轨还葚美名传
下一篇: 豁达是一种境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