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干预青春期抑郁症?

作者: 李小芳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独立性增强、自我意识高涨,心理和情绪变化较明显,常表现出沟通障碍、观念冲突等问题,导致情绪波动较为剧烈,易引发青春期抑郁症,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早期识别并有效干预青春期抑郁症呢?

什么是青春期抑郁症?

青春期抑郁症是指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抑郁症状,是一种以明显的持续性抑郁为特征的疾病。青春期抑郁症的外在表现有:悲伤、易怒、暴躁,或者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以及学习成绩下降、睡眠问题、食欲变化、反复出现身体不适。在青春期,因激素水平的波动导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再加上学业压力、社交问题及自我认知的变化,易诱发抑郁症。

青春期抑郁症的常见表现

青春期抑郁症的常见表现为“6无”——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无价值。

1.无趣

青少年对原本热衷的游戏、朋友间的聚会及热爱的兴趣爱好感到无聊,提不起丝毫兴趣。

2.无力

身体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青少年时常感到疲倦不堪,即使睡了很长时间也无法缓解。这种无力感不仅是身体上的疲乏,还伴随着精神上的倦怠,导致青少年可能无法完成简单的日常活动。

3.无望

青少年觉得未来一片黑暗,仿佛人生的道路上布满了浓雾,无论如何努力都看不到前方的光明,导致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价值,甚至觉得未来毫无意义。

4.无能

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他们会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对简单的任务也失去了信心。这种自我怀疑使得他们更加自卑,陷入无助的循环中。

5.无助

青少年时常感觉自己孤立无援。他们会觉得没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即使在热闹的人群中也感到孤单,仿佛与世隔绝。在向家长、朋友或老师寻求帮助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无法被真正理解,亦得不到支持。

6.无价值

青少年对自我价值彻底否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这种自卑感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们的心头,拖住了本该充满活力的青春。

青春期抑郁症表现为以上症状持续2周以上,且具有“晨重暮轻”的特点,即早晨情绪低落最为严重,晚上时这种情绪稍有缓解,但抑郁的情况依然存在。

青春期抑郁症的诱发原因

1.遗传因素

抑郁症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尤其是父母或近亲中有抑郁症病史的青少年,其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但并不是每个有抑郁症家族史的青少年都会患上青春期抑郁,但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可能低于其他人。抑郁症的遗传风险可能潜伏在青少年的基因中,在某种特定环境或压力下才会被触发。

2.环境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环境。如果青少年生活在充满冲突、冷漠或过度保护的家庭中,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情感上的缺失或压抑。例如:父母关系紧张、频繁的争吵或离异,会使青少年感到不安和被孤立;而父母的过度控制和高期望,也会让青少年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无法满足他人期待的焦虑感。此外,家庭成员的情感疏忽或暴力等极端行为,往往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如何干预青春期抑郁症?0

3社会心理应激

青春期正是青少年逐渐独立、探索自我的阶段,此时他们不仅要面对学业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社交关系与同伴竞争。学业上的挫折、考试成绩不佳或被老师批评,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内心的沉重负担。而在同伴关系中,被孤立、欺凌或社交排斥等问题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心理应激,令他们感到无助和失落。在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加剧了这种压力。许多青少年会因为在网络世界中感到“被忽视”或“被比较”而产生自卑感,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很容易转化为抑郁情绪。

青春期抑郁症的干预措施

1.家庭干预

在青春期抑郁症的干预中,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家庭干预的核心在于“关爱”“理解”“尊重”“陪伴”,这些是帮助青少年走出抑郁的关键词。家长应避免批评和指责,取而代之的是倾听和理解。通过营造温暖、包容的家庭环境,让青少年感受到家人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家长应主动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并与他们进行开放、平等的沟通。

2.学校干预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的干预措施在帮助学生摆脱抑郁情绪中占据一席之地。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增强学生对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的认知,提高自我调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班主任的敏锐观察也十分重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给予关心和疏导,能有效防止学生抑郁情绪恶化。此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同时,学校也应避免给学生施加过度的学业压力,要为学生创造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减少因学业过重引发焦虑和抑郁。

3.生活干预

合理调整作息: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作息习惯密切相关,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至关重要。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大、长期熬夜,或者过度放松和缺乏运动,都会打破身体平衡,进而影响情绪稳定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规律作息能帮助青少年恢复体力和精神。因此,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他们因学业和娱乐而忽视身体需求。充足的睡眠不仅能改善抑郁情绪,还能增强大脑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同时,适量进行户外运动能帮助青少年恢复身心平衡,可通过骑自行车、跑步等运动释放内啡肽,从而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改善睡眠质量。

饮食健康: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可以根据体质选择适合的食物。如果是阴虚,应多吃滋阴的水果,如橙子、番茄、菠萝;如果是阳虚,则应选择温补的食物,如龙眼和核桃。应避免食用凉性水果如柿子,以及热性较大的水果如榴莲、芒果。推荐食用的水果和食物包括:蓝莓、橙子、香蕉、樱桃、乌梅、龙眼、黄花菜、蘑菇、南瓜、大蒜、燕麦、核桃、开心果等。建议减少摄入咖啡、浓茶、巧克力、高糖高脂的甜品、加工肉类、罐头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加剧情绪波动。

4.科学运动

科学运动也是缓解青春期抑郁症的有效方式之一。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可以选择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瑜伽等,以改善情绪状态。同时,运动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通过与朋友或同伴的互动减少孤立感,增强归属感。建立健康的运动习惯,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带来更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建议青少年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每次30~60分钟。

5.用药指导

药物是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身体状况选择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家长应监督青少年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同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失眠等。如果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青少年患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应及时就医,但不能随便停药,以免出现撤药反应,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6.心理支持

调动青少年患者的社会资源,如朋友、亲属、心理咨询师等,对其进行心理支持。亲属应鼓励青少年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并耐心倾听,避免指责,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孤单。同时,正面引导并帮助青少年患者梳理情绪,营造友善包容的氛围。当发现青少年患者有进步和优点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称赞,帮助他们逐渐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认知。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帮助青少年患者建立自信心,战胜抑郁。

7.急危处置

青少年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残、自杀等过激行为,家长及师生要密切关注,严防轻生行为的发生。如发现青少年出现过激行为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挽救生命。

青少年抑郁症除了与自身因素有关,也受社会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父母应为孩子撑起一把保护伞,避免传递社会焦虑和压力,通过积极沟通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并营造包容、融洽的家庭氛围,教会孩子用健康的心态化解不良情绪,帮助他们逐渐战胜抑郁症,健康快乐地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