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运用为支点,巧妙渗透德育

作者: 王敏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将“立德树人”列为“素养本位”的重要内容。针对2022版课标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涵盖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不同维度的内容,语文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应依托语言运用这一支点,借助品析鉴赏、洞察写法、迁移运用等方式,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在品析鉴赏语言中巧妙“融德”

正所谓“文以载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强化语言的品析与赏析,不仅是推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更是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本质定位的基础。在品析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导向,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德育。这一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判断力,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文中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掷地有声,展现了远大的志向和爱国情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榜样力量,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句话背后的情感力量,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多个故事组合的特点,组织学生梳理少年周恩来形成这一理想的来龙去脉。比如,当少年周恩来目睹了“巡警局门前”发生的一幕时,课文这样写道:“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于“一团烈火”“焚烧”等关键词语,感受此时期周恩来情绪的巨大起伏,并具体想象人物内心的真实活动,最后讨论“你为何而读书”,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聚焦课文中的关键字词,组织学生对语言进行了深度品析与鉴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精准表达的方法,还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汲取了精神养分,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枯燥的说教,紧扣语言支点,在悉心品味和体悟中,使学生获得了成长的滋养,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在了实处。

在洞察写作方法中深度“品德”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如人物刻画、情节安排、主题提炼等,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发挥教材的范例价值,在文本理解和主题体悟的基础上洞察写作方法,但教师不能完全局限在工具性层面,还需要关注语文课程视域下的真善美,体会并内化其中的道德观念,实现品德的深度培养。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中,许地山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赞美了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人们应学习花生“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品格。课文中,父亲称苹果与石榴“表面好看”“爱炫耀”,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花生默默无闻但内在有用的特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和辨析的方式,洞察父亲罗列苹果、石榴等事物的用意,并利用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辨析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人或事具有花生般的品格,并鼓励学生发现并赞美这些默默奉献的“小人物”,从而内化课文中的道德观念。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辩论——现代社会,你觉得是做“苹果、石榴”好,还是做“落花生”好?顺应课文的对比手法,为学生设置思维和训练的广阔空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表达,引导学生在两种不同类型事物的感知中,进一步明细了花生朴素无华的精神特点,不仅让学生在写作技巧上有所收获,还能在品德上得到深度培养,真正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了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在迁移表达实践中自然“显德”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核心素养维度下,“语言运用”需要在品鉴语言、洞察写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迁移表达的实践平台,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技能及情感融入到全新情境的运用之中。在迁移表达实践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实践操练层面的指导,还应鼓励学生将学到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口语表达、书面创作、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加以展现,使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课文强调了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是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好素材。这篇课文为了达成警戒世人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的目标,构思了不同的表达层级:先从宇航员的视角,描述了地球虽然很美但很渺小,然后揭示了地球资源尤其是再生资源的匮乏,紧接着排除了人类移居到其他星球的可能性,从而突出了保护地球的必要性。教师需要秉承2022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属性定位,借助迁移实践的运用过程,融入德育元素,再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以“绿色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或手抄报制作活动,让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如减少塑料使用、垃圾分类等,并围绕自己提出的建议,模仿作者的构思特点,尝试创作一篇文章,以培养崇尚“绿色生活”的新理念。

小结

语文教学想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需要遵循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确立“语言运用”的整体性支架,将丰富的德育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经历语言品析、写法洞察和迁移运用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推动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