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青少年拒学行为?

作者: 杨硕 石晶

如何应对青少年拒学行为?0

拒学行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不想上学的情绪表现或行为,引发了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拒绝上学,简称“拒学”,指6~18岁儿童青少年由于心理、社会原因(身体疾病或经济困难除外)产生情绪问题,出现不愿意上学或难以坚持整天在课堂学习的现象。拒学不仅包括长期不上学,也包含那些在逼迫情况下上学的行为。这一问题往往被认为与学习压力、校园环境及个体行为有关,且不能忽视在其背后隐藏的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

拒绝上学的孩子往往背负着各种情绪问题,可能包括焦虑、抑郁、恐惧、自卑等。具体表现为:①孩子不愿意上学或拒绝上学,导致长时间缺课。②除了在学校之外,孩子总是待在家中。③去学校往往会引起他们痛苦的情绪体验(如躯体症状、焦虑及抑郁心境)。④当父母尝试送他们去上学,他们会表现出抗拒行为,但不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个案分析

小孙(化名),独生女,高一学生,上学一个星期左右开始拒学并把自己关在家里;父母对其软硬皆施,但均无效果;班主任多次想要家访,孩子均拒绝沟通。后其父母求助从事心理教育的朋友,经过心理老师的耐心沟通,并承诺对谈话内容保密,小孙终于敞开了心扉。

小孙拒学的诱因始于初三。在封闭的寄宿制学校学习1年后,因压力过大对她造成了心理伤害,导致其对这所寄宿制学校有了严重的躯体反应,具体表现为一旦看到这所学校及围栏上的铁丝网就觉得呼吸困难,仿佛下一秒就要窒息。而这所学校就在她现在上学的必经之路上,所以小孙开始拒绝上学。

如何应对青少年拒学行为?

针对小孙这类有拒绝上学行为的青少年,首先要了解其拒学动机再实施具体策略。常见治疗策略包括: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青少年对上学的焦虑,提高青少年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家长应对拒学青少年的方法,以及解决家庭沟通差等问题。

基于青少年的治疗:青少年可进行躯体控制练习,如放松训练和呼吸训练,以控制身体焦虑。此外,认知疗法可以帮助青少年改变非理性思维,改善拒学行为。

基于父母的治疗:首先,家长应帮助有拒学行为的青少年建立规律的作息。其次,家长需要接受培训,实施应急管理程序,如奖励上学和惩罚不上学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过度寻求安慰等行为。最后,提升家长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面对拒学的孩子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应当平等交谈,以温和的态度进行监督;如受到同伴缺课等影响,应引导改变模仿思路,拒绝被影响。

结论

拒学行为对青少年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及社会、情感和教育都有着重大影响。青少年因拒学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等问题较为常见,若不及时对进行合理疏导可能会影响其未来发展。科学的评估和管理需要家长、学校工作人员和青少年相互配合。同时,早期识别和管理可减轻青少年及家长的痛苦,并最大限度地改善拒学行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