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障碍,共筑梦想
作者: 尚秋辰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曾言:“教育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点燃火焰。”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热情,而非仅仅传递知识。对于面临多重残疾与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需要成为点燃他们内心火焰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探索自我价值。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解除他们心灵的枷锁,唤醒内在潜能。
案例介绍
小M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小康家庭,然而4岁时的一场病毒性脑炎,夺走了她自由行动与流畅言语的能力。进入初中后,身体的残疾导致小M遭受到了同龄人的孤立,她的性格渐渐变得孤僻,心灵的创伤逐渐演化为抑郁症,中考失利更是雪上加霜。进入新学校后,母亲为了照顾她辞去工作,上学期间全程陪伴。母亲的陪伴虽温暖却也无形中加剧了小M与新同学之间的隔阂,与同学的交流机会变得更少。
案例分析
小M的根本困境在于行动与言语的障碍,这不仅束缚了她的活动空间,更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沟通鸿沟。同时,父母为了她的康复倾尽所有,这份沉甸甸的亲情虽满载爱意,却也无形中为她增添了心理负担。身体、心理与经济的多重压力交织,导致她出现抑郁情绪、产生自我怀疑、陷入对人际关系及未来感到迷茫的困惑中。
如何有效缓解她的家庭经济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如何引导她重塑自我认知,找回自信,融入新环境?如何助力她管理情绪,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如何辅助她明确个人发展目标,规划大学生涯路径?小M的这些困境需要逐一解决。
思路与方法
1.真诚关怀,化解心理防线
主动与小M谈心,从专业选择、未来想法及当前困难3个角度切入。耐心倾听她的困惑和焦虑,给予充分表达空间,让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针对她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教师一一解答并给予引导,告诉她不必过于自责,父母、教师、同学都会给予帮助,她不是孤军奋战。
2.重拾自信,重塑认知
谈话时认可小M的感受,表示身体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迷茫和焦虑是正常的,不必给予自己过多压力。鼓励她常与教师交流。肯定她的优点,如学习努力和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告诉她努力是成功的基石。通过政策资助、班级活动等,让她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和生活,增强自信,更好地融入集体和学习中。
3.明确职业目标,促进成长成才
考虑到小M的身体情况,为她规划既符合个人兴趣又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生涯路径。鼓励她以提升学历为短期目标,增强竞争力;长期目标可以聚焦于从事文字类工作,同时帮她明确该领域的职业要求和发展路径,引导她学习相关技能。
辅导结果
得益于资助政策的扶持、多次深入交流与持续跟踪服务,小M重拾自信,学习动力大增,学习成绩稳步上升,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持续不断的关怀与细致入微的跟踪服务是小M最坚实的后盾。教师用心营造充满理解与包容的班级氛围,为她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见证小M从羞涩、不自信,逐渐成长为拥有积极生活态度、对未来满怀憧憬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