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
作者: 马山山
“健康的身体是实现梦想的基石,强健的体魄是迈向成功的保障。”小学体育教师应把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己任,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努力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健全的学生。但是,要想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不能仅凭体育教师和学校,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实现家校合力共育,才能有效夯实小学生的体质基础,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生体质健康不达标的原因
部分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较差,如力量、耐力、速度等体能不达标。造成小学生体质较差的原因有许多,家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家长不懂得科学合理搭配饮食。例如:家长认为孩子正在长身体,就应该多增加营养,因而给孩子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造成营养过剩,脂肪堆积,导致肥胖。另一方面,部分家长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例如:不少学生上下学都是由家长接送,很少有学生自己徒步到校、回家。还有部分家长因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只重视考试科目,不重视艺术体育学科,不能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运动类家庭作业,也鲜少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造成小学生运动锻炼不足,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需要家校共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小学生的成长旅程中,教师与家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体质健康不仅与学校有关,还与家庭有关。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改革带来新机遇,为学校教育提质注入新动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一不可。家校共育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

直面当前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审视小学生体质健康降低的主要原因,必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着手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一方面,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的体育运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同时优化体育与健康教学手段、方法,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此外,教师可以针对个别体育学困生,量身定制一些体育训练计划,科学地设计体育活动方案,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赋能助力。另一方面,加强家庭体育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亲子运动项目,让家长与学生一起锻炼;教师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指导方法,如家庭体育训练的技巧,使家长能够协助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家校共育,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小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高,为孩子日后拥有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策略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同两辆并驾齐驱的马车,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发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做到分工不分家,齐心合力,助推学生强身健体。
1.家校合力营造良好运动环境
环境具有育人作用,一个好的环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要想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首先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运动环境,营造舒心的运动氛围。
营造运动环境包括学校运动环境与家庭运动环境。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伴着教育优质均衡建设步伐的加速,学校建设投入加大,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校园环境不断优化,体育设备设施一应俱全,有的学校还建有体育馆、乒乓球室等室内运动场。所有人力物力的投入,都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物质保障,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运动环境。
同时,家长也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运动环境。家长要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给小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带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家长可与小学生一起制订每周运动计划,商定每周进行运动锻炼的时间,包括户外活动。家长还要为小学生的运动锻炼提供物质支持,如可以配置一些小型的运动设备或器材,如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毽子等;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家庭设置运动房间,或去专门的运动场馆,或去适合户外运动的场地。同时,家长还需要合理安排家庭作息,确保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让运动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家长可定期与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体育锻炼情况,共同为小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锻炼计划。此外,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校一致的关爱和支持。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用环境熏陶、感染,以愉悦他们的身心,激发他们的运动欲望,点燃他们的运动热情,从而享受运动的快乐。
2.缔造高效的体育与健康课堂
在家校共育下的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中,学校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发挥好主体作用。小学体育教师应立足于体育与健康课堂阵地,实施高效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身体练习,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体育品德与健康行为。

在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课堂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创新教法,主动让出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唱主角;让出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要限时讲授,精讲多练;要让学生自主尝试,先学后教。教师在进行示范讲解时,要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在趣中学;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思中学;要具有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例如:在教学“前滚翻”一课时,体育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示范动作和讲授方法,而是让学生先在垫子上自由翻滚,尝试摸索。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做得比较规范的学生示范表演,同时适当点评和纠正,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前滚翻的动作技巧,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巩固方法,提高技能。
高效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应当学、练、赛一体化。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身体练习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先教给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教会他们体育运动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经常组织开展比赛活动,以赛促练。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与竞争心理,设计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训练动力,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例如:在教学“50米短跑”时,在学生掌握了短跑基本方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比赛,看谁跑得更快。在教学“掷实心球”一课中,在学生学会掷球方法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比谁掷得远”活动。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努力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和促进学生练习,引导学生尽快掌握体育技能,提升体质健康。
3.家校助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想要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运动锻炼。小学生往往难以做到持之以恒的运动,容易半途而废。因此,在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这件事上,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做好两件事:激励与督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体育教师面对学生时,不能空洞说教,而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优秀的教师会设法鼓舞学生,不停地为他们注入动力,促使他们能够长期坚持锻炼。在激励学生体育锻炼方面,家长也应积极发挥作用,不仅要多表扬鼓励,激励小学生坚持进行运动锻炼,还可以适当进行物质奖励。
在小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当对学生进行督导,即督促、引导学生坚持锻炼,完成周期训练任务,做到不退缩、不放弃。家长可以采用陪伴运动的形式来督促学生进行运动,并做好观察记录。例如:当学生需要完成跑步、篮球跳绳等运动任务时,父母可以一起练习,并在运动过程中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