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高血压病的防治
作者: 杜磊磊近年来,高血压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高血压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介绍青少年高血压病的危害、特点、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青少年高血压病的危害
高血压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及相关疾病。青少年高血压病如不及早加以干预与治疗,会诱发一系列疾病,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高血压病的危害主要包括脑神经损伤、肾脏损伤、心脏损害及血管病变等。对于大脑神经的损害,主要体现在许多患者容易患上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进而引发偏瘫、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等。而关于肾脏损伤,由于持续的高血压状态会对肾脏肾单位的正常功能产生影响,出现蛋白尿、血尿、下肢水肿等高血压肾病的表现。关于心脏损害,血压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可能会使心肌增厚,影响心脏正常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发展至一定程度会导致心脏衰竭。至于血管病变,高血压会影响动脉血管的正常收缩功能,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变差,甚至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血管狭窄或者堵塞,影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和供氧;高血压还会使血管压力增加,血管内膜会过度伸张,容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使其变得粗糙,有可能形成微血管瘤、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
青少年高血压病的特点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与中老年群体相比,青少年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特点。
相比于中老年群体的高血压,青少年高血压更多呈现舒张压相对较高,而收缩压升高趋势较缓的特点。这种血压在医学中也称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群体全身血管的整体功能以及弹性好于中老年群体,在心脏收缩力量增大时,各处大血管也会呈现扩张趋势帮助缓解血液冲击力,在这些因素影响下,青少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不会过高,但舒张压会出现明显的升高。
此外,相较于中老年群体,青少年容易经常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高血压病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青少年不容易发现高血压,就是因为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即使出现症状也仅为轻微且没有特异性。青少年高血压发病时间相对较短,全身脏器以及功能受损程度比较轻微,尚未形成其他器质性的病变。但青少年血压的波动性较大,部分青少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可迅速升高,甚至可发展成为恶性高血压,或形成耐药的顽固性高血压。
青少年高血压病的原因
青少年高血压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祖父母等直系亲属存在高血压病,其子女患病的概率会增加。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糖、高脂肪、低钙、低维生素和低纤维素饮食)、不良作息(如熬夜、睡眠不足)等因素,均会引发高血压病。
继发性疾病: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继发疾病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肾上腺肿瘤疾病、主动脉缩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激素类、非甾体抗炎药等,长期或不当使用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心理与社会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以及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成为青少年高血压的诱因。
青少年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青少年高血压病的防治,首先在于调整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合理安排膳食、保持心理平衡、适量体育运动等。
在饮食方面,首先需要减少盐的摄取,每天食盐量最多不超过5克;尽可能多吃一些应季的新鲜水果蔬菜;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富含饱和脂肪酸以及反式脂肪的食物。如果已经存在超重或者肥胖问题,需要综合计算每日饮食热量,控制能量摄入,及早开展体重管理,减轻体重。
每日尽可能减少静坐时间,青少年要养成每日运动的习惯,每日至少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60分钟以上,以有氧运动为主,如跳绳、游泳、跑步等。
青少年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多向朋友、亲人倾吐或参加轻松愉快的课余活动,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
同时,家长和学校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定期体检,监测血压
青少年需要定期接受体检,测量血压。青少年可使用便携式血压仪在家进行自我血压监测,并进行记录。如果血压存在异常,需尽快就医,及早进行干预。
3.药物治疗
如果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无效,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断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若开始药物治疗,青少年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规律用药,切勿漏服或者自行停药。青少年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仍需要进行生活方式调整。
结束语
高血压病会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及情绪问题往往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青少年出现高血压病,更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青少年应了解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积极防治高血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