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垃圾分类的教育方法

作者: 杜召红

培养儿童垃圾分类的教育方法0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培养儿童垃圾分类意识符合环境保护政策的推行需求,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与实践力。教育者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界定进阶式教学方案,实现垃圾分类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制订教育目标

认识垃圾分类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儿童明确垃圾分类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与作用,树立垃圾分类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不同垃圾种类的投放方式等内容,学会正确处理生活垃圾。

借助垃圾分类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应从小抓起,在儿童阶段形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使其终身受益。垃圾分类作为生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意识。

规划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需要根据目标规划与整合,包括挖掘绘本内容、影视资源等。以认识垃圾分类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例,可以收集动漫视频中关于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类别的投放片段,或者将绘本中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以不同的标识展示出来,让儿童学会辨认不同类型垃圾桶。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相关内容,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儿童进行引导。例如:塑料瓶、易拉罐等金属制品属于可回收垃圾,它们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制成新的产品;剩菜剩饭、果皮果核等属于厨余垃圾,这类垃圾通常易腐烂且不可回收;而用过的卫生纸、砖瓦陶瓷等则属于其他垃圾,它们难以回收利用,需要按照特定方式处理。

优化教学方法

儿童教育重在过程体验,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应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如故事讲述、区域活动、视频教学等。区域活动是常见的一种形式,学校可增设“变废为宝”区域,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让儿童制作手工艺品,如废纸制作飞机、塑料瓶制作花瓶、奶粉罐制作凳子等。在视频教学中,教育者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制作成动漫视频,以儿童感兴趣的动漫人物口吻讲解垃圾分类,并配上具体的动作,在视听一体化中增强教育的生动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垃圾分类比赛,展示不同垃圾的种类与含有标志的垃圾桶,让儿童在动漫人物的带领下分类投放,并表扬将垃圾正确分类的儿童。

评估教育结果

垃圾分类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成果,还需教育者做好评估,在成果中反思、改善,形成良性教育循环。评估可采用观察记录、互动交流等方式。观察记录需要家长配合,将儿童的垃圾分类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在数据分析中检验教育成果。互动交流是指家长、教育者与儿童三方的互动,在交流中发表个人对垃圾分类的观点与意见,共同讨论垃圾分类在后期的教育方法,让垃圾分类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果。

儿童垃圾分类教育需要教育者、家长积极加入,从生活细节中出发,帮助儿童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知识,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责任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