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解析
作者: 陈自专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这种颤动使得心房的电信号变得混乱,进而影响心脏的节律和泵血功能。心房颤动的症状包括心悸、疲劳、呼吸困难、胸痛或压迫感、运动耐力下降以及眩晕或晕厥等。然而,有些患者可能完全没有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症状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治疗旨在恢复并维持正常的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等)、非药物治疗(如导管消融手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及生活方式管理(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和规律锻炼等)。
心房颤动的基础知识
1.心脏的正常功能与节律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泵送血液,为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每个腔室之间由瓣膜分隔,确保血液在心脏内单向流动。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含氧气的血液,并将其泵送到左心室,左心室再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右心房接收来自全身的乏氧血液,并将其泵送到右心室,右心室将血液泵送到肺部进行氧合。
窦性心律是心脏的正常节律,起源于心脏上部的窦房结。窦房结发出电信号,沿传导系统传导,使心房和心室顺序收缩。其频率通常在每分钟60~100次,即健康成年人的正常心率。
2.心房颤动的定义与分类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是心房内的心肌细胞快速而不规则地颤动,导致心房无法有效地泵血。心房颤动时,心房率通常达到每分钟350~600次,而心室率可能因房室结的传导阻滞而较慢。心房颤动的特征还包括心电图上的“f波”或“锯齿波”,这是心房颤动的典型波形。
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间少于7天,可自行或经治疗终止。持续性心房颤动发作超过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终止。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1年以上,患者和医生选择持续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大于1年,药物不能转复,经电复律转复失败的,或转复后48小时内又复发,患者和医生不再尝试恢复正常心律,而是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
3.心房颤动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的常见病因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和心房纤维化,糖尿病与心房电重构和纤维化相关,肥胖则可能引起心房脂肪浸润和炎症反应,这些都可能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吸烟、饮酒和负面情绪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吸烟可能损伤心脏血管和心肌细胞,过量饮酒可能干扰心脏电传导系统,负面情绪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有关,都可能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防心房颤动很重要。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
1.电生理机制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基础包括心脏细胞离子通道变化、动作电位延长和心脏组织结构改变。其机制复杂,涉及多种节律并存、局灶触发和驱动。
多种节律并存指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存在不同起源的多种节律,导致电信号混乱。
局灶触发与驱动指心房内异常电信号产生和传播,引起心房颤动。这些活动可能由离子通道异常、组织结构改变或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引起。
2.神经与体液因素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有显著影响。交感神经兴奋会提高心房细胞的自动性和传导速度,增加心房颤动风险,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则起到抑制作用。血管紧张素系统,特别是血管紧张素Ⅱ,与心房颤动紧密相关,它促进心肌纤维化,是心房颤动的重要病理基础。
3.心脏结构改变
心房纤维化是心房颤动发生和持续的关键过程。心房纤维化导致心肌细胞外基质胶原比例失衡,纤维过度沉积,改变心房组织的电学和结构特性。这些改变可能包括电信号传导异常、心肌细胞连接重塑和不应期离散。心房纤维化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相关,这些疾病通过心脏损伤和炎症反应促进纤维化。心脏结构改变,如心房扩张和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也会影响电生理特性,增加心房颤动风险。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心房颤动的表现因个体不同而有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症状,而部分患者可能完全无感。心房颤动的典型症状有如下几种。心慌:患者会感到心跳加速且不规则,这种心慌感可能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心跳不规则:心房颤动造成心脏跳动的不规律性。呼吸困难:心房颤动可能影响肺部血流,引起胸闷和呼吸困难,尤其在运动或躺下时更为明显。疲劳和体力下降:心脏泵血效率降低,患者常感到疲劳和乏力,即使轻微活动也易感到力不从心。头晕或晕厥:心房颤动导致心跳过慢或过快时,可能影响脑部血流,引起头晕甚至晕厥。胸痛: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胸痛,这可能是心肌缺血或血栓形成的征兆。
2.诊断
心房颤动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检查,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心电图是诊断心房颤动的最直接方法。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隔不一、细小的f波(锯齿波)。同时,QRS波之间的间距也完全不一致。对于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心房颤动,尤其是阵发性房颤,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这种检查方法能够持续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提高捕捉到异常心电活动的概率。虽然电子血压计主要用于测量血压,但在测量过程中也可以捕捉到部分心电活动信息。对于疑似心房颤动患者,可以在测量血压的同时观察血压计上的心电波形,以辅助诊断。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近年来在健康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部分智能手环具备心率和血氧监测功能,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虽然这些设备不能直接诊断心房颤动,但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健康数据支持,并在出现异常时提醒用户及时就医。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案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房颤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来制订。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房颤动的重要治疗手段,涉及抗心律失常、抗凝血和控制心率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旨在恢复正常心律,但可能有副作用。抗凝血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有稳定抗凝效果。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控制心室率是关键,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物,以缓解症状。
2.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导管消融手术、左心耳封堵术以及起搏器治疗等。导管消融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人体的血管进入,将电极放入到心房中,利用射频能量破坏心房颤动的异常电信号传导路径,从而恢复窦性心律。导管消融手术对于阵发性房颤和某些持续性房颤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费用较高,且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是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左心耳封堵术通过植入封堵器来封闭左心耳,从而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这种方法适用于抗凝治疗禁忌或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治疗主要用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作或维持窦性心律。对于某些房颤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可以按照设定的频率和模式刺激心脏,从而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然而,起搏器治疗并非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都有效,且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电池。迷宫手术通过在心房内创建切口形成迷宫路径,阻止电信号环路,消除心房颤动。但因其创伤大、恢复慢,通常不作为首选。
3.生活方式管理
吸烟和饮酒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戒烟和限酒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作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控制心房颤动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建议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心房颤动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并在运动过程中注意监测心率和身体反应。心房颤动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心理支持和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心房颤动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缓解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