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病的常用方法

作者: 韩昭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胃病已成为常见的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本文将介绍胃病的原因,中医治疗胃病的常用方法。

常见的胃病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常见的胃病有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包括胃痛、胃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如果不及时治疗,胃病可能会逐渐加重,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1.胃炎

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感染或食物中毒等引起,症状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慢性胃炎则多由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症状相对较轻,但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2.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溃疡。主要症状为规律性的胃痛,通常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此外,还可能伴有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

3.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还可能出现胸痛、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症状。

胃病的原因

1.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不吃早餐:如果不吃早餐,胃酸就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胃的负担突然加重,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和消化不良。此外,暴饮暴食还可能导致胃扩张、胃下垂等疾病。

过度饮酒:酒精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酸更容易侵蚀胃黏膜,从而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长期食用还可能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2.精神压力过大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导致胃蠕动减慢、胃酸分泌失调等,从而引发胃病。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4.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的常用方法

1.艾灸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艾灸此穴能够调理脾胃、和胃止痛,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痛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使用艾条悬灸,将艾条点燃后,对准中脘穴,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也可以用艾灸盒进行温灸,时间15~20分钟。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艾灸此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对胃痛、胃胀等胃部不适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点燃艾条后,距离足三里穴2~3厘米进行回旋灸或者雀啄灸。回旋灸是指艾条围绕穴位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移动;雀啄灸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艾条。每次艾灸10~15分钟,以穴位处皮肤微微发红为好。

中医治疗胃病的常用方法0

神阙穴:位于脐中部。艾灸神阙穴可以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对于脾胃虚寒型的胃痛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不适。可采用隔盐灸。将食盐填平肚脐,再放上姜片(姜片用针扎一些小孔),然后放上艾绒点燃进行艾灸。注意艾绒的量要适中,避免烫伤。每次艾灸时间为10~15分钟。也可以用脐灸仪进行艾灸。

在进行艾灸治疗时,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烫伤。如果胃痛症状严重或者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就医。

2.穴位按摩

中脘穴:中脘穴是胃之募穴,按摩该穴位能够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痛、胃胀等不适。将手指指腹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轻轻按揉,力度以感觉微微酸胀为宜,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按摩3~5分钟。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刺激它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调节胃肠蠕动,减轻胃痛。用拇指端点按足三里穴,力度稍重,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度,一按一松,持续点按1~2分钟,然后换另一侧足三里穴进行同样操作。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胃部痉挛,减轻疼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用拇指指腹按揉内关穴,两侧同时进行,按揉力度适中,使穴位产生酸胀感,每次按揉2~3分钟。

3.中医针灸

中医认为,胃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气机失调等因素有关。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病症状。例如:针刺足三里穴,能够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针刺中脘穴,可以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4.药膳调理

砂仁猪肚汤:食材:砂仁10克,猪肚1个,生姜、葱、料酒、盐适量。做法:先将猪肚洗净,把砂仁装入猪肚内,用线缝合。然后将猪肚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生姜、葱、料酒,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2小时,至猪肚熟烂,加盐调味即可。功效:砂仁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猪肚可以健脾胃,这道药膳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佛手粥:食材:佛手1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做法:将佛手洗净,煎汤去渣。粳米淘洗干净后加入佛手汤中,再加适量水煮粥,粥成后加入冰糖,稍煮即可。功效:佛手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粳米健脾和胃,这道药膳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胃脘胀痛。

山药羊肉粥:食材:羊肉250克,山药100克,粳米150克,葱、姜、盐适量。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山药去皮切块。将粳米淘洗干净后与羊肉、山药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放入葱、姜,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至粥熟,加盐调味。功效:羊肉温热,能温中健脾,山药补脾养胃,这道药膳对脾胃虚寒型胃痛、虚寒泄泻等有改善作用。

结语

胃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改善胃病症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