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家长应如何应对
作者: 庞银霞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能提示从轻微感染到严重全身性疾病的各种状况。家长应了解儿童体温的正常范围、不同体温提示的疾病、发热时的检查方法和就医时机,以及如何进行家庭护理和预防,以尽快缓解患儿的不适,促进儿童恢复健康。
儿童体温正常范围及测量方法
一般来说,儿童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在36.3℃~37.2℃;腋窝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在36℃~37℃;直肠温度相对较高,正常范围在36.5℃~37.5℃。一般建议家长选择儿童的腋窝和口腔进行体温测量。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体温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波动,如活动、进食、哭闹、环境温度等。通常儿童清晨的体温较低,下午和傍晚体温相对较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在测量体温时,规范的操作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的关键。以腋窝测量为例,测量前要先清洁腋窝,将汗液擦干,然后把体温计的水银端放在腋窝深处,夹紧手臂,保持5~10分钟后取出读数。口腔测量是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紧闭嘴巴,测量3~5分钟后取出读数。婴幼儿可能无法配合口腔测量,建议使用腋窝测量。
发热是儿童身体的防御反应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相较于成年人更容易发热。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应对感染、炎症等异常情况时的一种防御反应。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免疫系统会被迅速激活,释放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身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而使体温升高。
低热时体温为37.5℃~38℃,可能提示机体处于轻度应激或感染初期,如感冒病毒刚侵入呼吸道时。中度发热时体温为38.1℃~39℃,常见于多数感染性疾病进程中,如流感、急性支气管炎等。高热时体温为39℃及以上,超高热时体温为41℃以上,可能提示机体出现严重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如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高热或超高热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引发惊厥、脱水、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可能对儿童和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精准检查,寻找病因
详细问诊:医护人员会了解患儿发热的起始时间、热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等)、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提示呼吸道感染;腹痛、腹泻提示胃肠道问题;皮疹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过敏有关;头痛、呕吐需警惕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以及既往病史、疫苗接种史、近期旅行史和接触史等。
体格检查:测量患儿的生命体征,判断发热程度及有无休克早期表现;检查皮肤有无皮疹、出血点(如手足口病的疱疹、川崎病的多形性红斑、败血症的瘀点瘀斑);触摸浅表淋巴结是否有肿大(如EB病毒感染常致颈部淋巴结肿大);通过听诊判断心肺有无啰音、杂音,以鉴别呼吸道或心血管系统疾病;查看口腔咽喉部有无充血、疱疹、扁桃体肿大化脓;腹部触诊排查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急腹症;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儿的精神状态、脑膜刺激征,以排除颅内感染。

血液检查:是确诊疾病的重要依据。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变化能初步区分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极具价值;血沉增高可能提示体内存在炎症性疾病。
病原学检测:咽拭子、鼻拭子核酸检测可快速明确病原体的类型;血培养、痰培养有助于找出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常用于排查肺部感染实变;头颅CT、MRI检查在怀疑颅内病变时有决定性意义;腹部超声能清晰显示腹腔内脏器的形态和结构,常用于辅助诊断阑尾炎、胆囊炎等疾病。
儿童发热的危害及何时需要就医
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的一种自然反应,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抵抗力。但体温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对儿童的身体造成损害。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6个月至5岁的儿童为惊厥高发人群。惊厥发作时,儿童会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等症状,虽然大多数惊厥发作时间较短,不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但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过长的惊厥,可能会导致脑缺氧,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此外,高热还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脱水、代谢紊乱等问题。
当儿童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①3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热,无论体温高低,都应及时就医。因为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②体温超过39℃,且经过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烧药物后,体温仍持续不降。③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天,病因不明。④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拒食等异常表现。⑤伴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青紫、抽搐等严重症状。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发热时应及时就医。
儿童发热的家庭护理方法
当儿童发热时,家长可以在家中对儿童实施一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充分休息:发热会消耗儿童大量体力,应让其多卧床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同时,为儿童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休息环境,如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
合理饮食:儿童发热时,食欲可能会下降,家长不要强迫他们进食,但要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可以选择白开水、果汁、米汤等,以防止脱水。饮食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增减衣物: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热时要多穿衣服,捂出汗来就好了,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发热时,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能出现紊乱,如果此时穿着过多衣服,会影响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应该根据儿童的体温和感觉适当增减衣物,如体温较高,感觉燥热,应适当减少衣物,帮助散热;如感觉发冷、寒战,可以适当增加衣物,用于保暖。
2.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适用于低热和中度发热的患儿。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拧至半干后,依次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四肢等部位。每个部位擦拭3~5分钟,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使用退热贴:退热贴是一种常用的物理降温产品,它是通过凝胶层中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建议家长将退热贴贴在儿童的额头,因为额头部位血管丰富,散热效果好,且儿童较容易接受。
降低环境温度: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可以使用空调调节室温,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
3.药物降温
当儿童体温超过38.5℃,或者体温未达到38.5℃,但精神状态不佳、烦躁不安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进行降温。目前,儿童常用的退烧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至少为4~6小时,24小时内用药次数不超过4次。这两种药物相对安全有效,但在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准确计算用药剂量,避免过量服用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在使用退热药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如果出现体温不降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儿童发热的措施
合理饮食: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合理搭配儿童的饮食,均衡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增强免疫力。同时,家长应鼓励儿童多吃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零食、甜食和油炸食品。

适量运动:家长应鼓励儿童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如散步、跑步、跳绳、踢球等,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时的天气情况和身体状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注意个人卫生:家长要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定期给儿童洗澡、换洗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同时,教导儿童不要经常用手触摸口鼻眼,以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风险。
避免交叉感染: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家长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电影院等。如果必须外出,要给儿童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家中有人生病时,要尽量与儿童隔离,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