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策略

作者: 李长虹 荣超 吴怀能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长期、反复且难以逃脱人为创伤后所形成的一种精神障碍,如身体或情感虐待、家庭暴力、囚禁等。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长期或反复的“打压、挫折教育”“训斥”“责打”“情感忽视”等,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严重创伤,导致青少年出现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显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在该病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应注重家校社协同助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探讨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策略对于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呵护其茁壮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和特征

1.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源于美国精神病学家赫尔曼(Herman)对于复杂创伤的阐述,她发现对于重大创伤事件(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恐怖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遭受了长期、反复和慢性创伤的个体,后者往往表现出长期受困、难以摆脱、受制于施害者和人为致困等特点。由此,她提出了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定义为长期、反复的人为创伤所导致一种精神障碍。事实上,由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长期性和隐匿性,它在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给个体带来的创伤更为持久也更难治愈。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被认定为一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同的疾病,是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

2.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核心症状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既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的3个核心症状,即创伤再体验、警觉性提高、回避或情绪麻木,还包括自我组织障碍(情绪失调、负性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障碍)的特有症状。

例如:儿时因不慎打碎碗碟而遭受父母严厉训斥,之后再犯类似错误时依然会有强烈的恐惧、慌张情绪闪回;童年遭到父母不公平对待,受到冤枉委屈而得不到安慰理解,在学校遭遇霸凌欺压时,依然会感到恐惧,不敢为自己辩护;还有将他人的负面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恶性批判,产生自我遗弃,拒绝、压抑忽视自身;对社交场合感到恐惧和焦虑等。

3.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青少年的影响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社会互动、教育参与以及职业发展等均可能引发严重负面影响。事实上,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创伤经历都有可能对身心产生深远影响,而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尤为显著。个体若在早年遭受长期且反复的创伤,这种复杂的经历会深刻改变其对外界的态度,由原本充满好奇、开放的学习与信任状态,转变为高度警觉外部威胁,致力于自我保护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因此,对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

4.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从创伤角度看,童年期创伤和累积创伤都是造成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从个人角度看,孤独感强烈、不安全依恋、采取负性的自我认知和消极被动的情绪调节方式更易导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从社会角度看,社会经济地位低、缺乏社会支持、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体更易患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如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都对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校社协同开展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预防和干预的关键性和必要性也由此显现。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开展

1.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初步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仍以学校为主阵地,家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局限。②深化推进期: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界提出了“家校共育”,政策文件频出。③规范提升期:21世纪初至今,家校合作朝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尤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文件相继出台,协同育人意识愈发成熟,从“家校共育”走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起多元育人新格局。

2.理论支持

社会生态学理论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将社会环境视为一个包含微观(如家庭、学校)、中观(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宏观(如社区、文化、政策)3个层次的生态系统,各层次间相互关联并共同作用于个体发展,该理论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持。

3.创新之处

①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教育主体模式:将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维度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合作模式。②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根据干预对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支持和服务,以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③数字化赋能:通过信息技术,如在线平台、移动应用等,实现家校社之间的即时沟通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干预的效率和效果,实现了现代科技与教育实践的结合。④预防与干预并重:家校社协同干预不仅关注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视预防工作,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降低损害。

家校社协同推进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策略

1.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对于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潜在患者而言,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学校和社区可以定期举办“父母学堂”,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知识的培训,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并教授有效的沟通和支持技巧。其次,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平等友善的沟通关系,引导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外界压力和内在困扰。最后,每个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家庭干预计划需遵循个性化和差异化原则,可以包括心理咨询、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多种形式。

2.学校教育是主阵地

学校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和成长的关键场所,对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和干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其次,学校应对教职工进行创伤敏感性培训,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出现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学生,能够迅速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程序,提供支持。最后,开展丰富的宣教活动和课外活动,如心理知识科普、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短剧等,重塑青少年对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识,鼓励学生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3.社会教育是依托

社会层面的干预对于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首先,社区资源整合,如设立社区心理健康中心,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之间跨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针对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项目;建立紧急干预和危机响应团队,定期开展社区宣教。其次,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制订相应政策并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和资助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研究,完善青少年免受创伤的法律和法规。最后,多元主体联动。政府主导、学校贯彻、家庭响应,以此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

挑战与展望

1.社会整体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数据显示,青少年为心理问题多发群体,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当前,受制于大众对于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局限,有自我组织障碍(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核心症状之一)的儿童经常被标记为“问题儿童”,父母和教师往往忽视这些儿童可能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者。另外,教育中“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指标和关注焦点,也造成了青少年主体性的丧失和自我价值感的丢失。社会需要对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关切。

2.立足实情,创新干预方法

目前,在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治疗中,针对成人的有阶段化干预模式,针对儿童的有情绪与人际技能训练、理想父母形象法。此外,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疗法和自我关怀疗法也在深入开展研究中,但这些干预方法的实际效果仍需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另外,本土化的精神障碍治疗方法如中医情志疗法、针灸疗法,在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中已显成效,或能成为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的新途径。

本文所提出的“家校社协同干预”亦是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紧跟国家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指引,对青少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的新探索。未来,针对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方法创新和干预效果评估仍需持续的研究和实践。

资助项目: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ZD2022009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