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食趣:如何消得此良辰

作者: 邱俊霖

元宵食趣:如何消得此良辰0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被人们定义为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人们庆祝元宵节的活动往往十分隆重,在餐桌上,也少不了专门为庆贺元宵佳节而准备的各式美食。

元宵食趣:如何消得此良辰1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说到元宵节的美食,自然离不开元宵和汤圆。俗话说:“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元宵节的元宵和汤圆,就如同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一样,必不可少。

汤圆,也称“汤团”,由于煮熟后会浮起,古人也称其为“浮圆子”。吃汤圆的习俗古已有之,光是传说便有不少,以至于明末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写道:“周公作汤团。”大概将汤圆的发明归功到了周公身上。

不过,先秦时期的确有和汤圆相似的食物,如屈原在《楚辞》中提到过的“蜜饵”,这是一种用糯米粉裹以蜂蜜制成的糕点。但蜜饵是当时流行于南方的一种小吃,并不是元宵节的专属。细数下来,从古至今,和汤圆相似的美食还真不少。如唐朝时,元宵节有吃“面茧”的习俗,这是一种带馅的馒头。唐人段成式在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还提到过一种名为“牢丸”的小吃,有人考证这也是一种有馅的甜食,这些都算得上是汤圆的“远亲”了。

然而,如今公认的汤圆前身出现在宋朝。宋朝有一种叫作“圆(元)子”的小吃,《东京梦华录》等宋朝笔记中都记载过这种小吃。不过,宋朝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圆子种类繁多,如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等。

在宋朝的圆子当中,用黑芝麻、猪油、白糖作馅,以糯米粉搓成圆形的乳糖圆子与如今的汤圆最为相似。圆子在宋朝非常流行,更为重要的是,这众多的圆子已是宋人在元宵佳节里不能不吃的美食了。宋朝诗人周必大专门写过《元宵煮浮圆子》诗,这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描述水煮汤圆的诗歌。南宋诗人姜夔在《元宵争看采莲船》中也有“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的诗句。因元宵节少不了要吃圆子,所以人们开始用“元宵”来为这些圆子命名。

汤圆好不好吃,宋朝文学家们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南宋女词人朱淑真便写过一首《圆子》,诗中写道:“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比之大鱼大肉,清甜软糯的圆子显然更能够征服人们的味蕾。

元宵食趣:如何消得此良辰2

与如今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的类型分明不同,在古代,由于元宵和汤圆有许多相似之处,以致很多古人将这二者当作同一种东西。明朝刘若愚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者。”

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元宵和汤圆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比如,做汤圆须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做皮,然后将馅包裹起来。而元宵一般是将馅料和好后切成小块,蘸上水,在盛满糯米粉的箩筐内不断翻滚,直至大小适中为止。所以,从刘若愚描述的做法可以看出来,他吃的应该是滚出来的元宵。

清康熙年间的诗人符曾在《上元竹枝词》中吟咏道:“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是当时京城出名的马家元宵。从诗中的描述可知,马家出售的元宵,裹着的是香甜的桂花馅,并辅以核桃仁。

元宵食趣:如何消得此良辰3

清朝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过一种萝卜汤圆,即将萝卜馅做好后“放粉团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可见,袁枚吃的汤圆可油炸亦可水煮。虽然平日里也可以将元宵和汤圆当作家常点心,可是到了元宵节,桌上绝对少不了此物,就连皇帝也不例外。比如,乾隆皇帝过元宵节吃汤圆,也赋诗一首:“清风同说饼,嘉夜煮浮圆。”

发展至今日,元宵和汤圆的花样更加丰富。传统的元宵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近年来又出现了拔丝元宵、橙羹元宵、黄金水果元宵等。四川人向来喜欢吃辣,于是开发了麻辣红油味汤圆,甚至还有口味更重的“心肺汤圆”。这种汤圆的做法与传统汤圆类似,只是煮熟食用时得配上卤煮的猪心、猪肺及多种调味料。在江南地区,则流行“酒酿小圆子”,将汤圆与甜酒酿同煮,香甜润口,美味暖心。

除了在吃法上做文章,有些地区的人们还会在食材上做文章。如苏州人以红萝卜汁、南瓜汁、菠菜汁入糯米粉,制作出独具风味的彩色汤圆。有些地方的人则在馅料上变花样,如广东四式汤圆便是用4种不同的馅料制成汤圆:绿豆沙馅、赤豆沙馅、糖冬瓜丁馅、芋艿泥馅。山东生产大枣,人们就地取材,发明了枣泥汤圆。贵州有一种鸡肉汤圆,以鸡肉为馅,并灌以鸡汤,清香的糯米与鲜香的鸡肉相融合,软糯细滑,油而不腻。

无论是汤圆还是元宵,其味可甜可咸,其外表丰满圆润,因此也象征着团圆与圆满,更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各式美食花样多

所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元宵佳节,除了必不可少的元宵和汤圆,还有一些美食也不能缺席。

面条与元宵佳节有着不解之缘。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流行着元宵节收灯之时吃面条的习俗,所以人们便将元宵节吃的面条称为“落灯面”。收灯意味着元宵节即将落幕,此时吃面条,表达了人们盼望新一年里能喜庆绵绵不断、日子长长久久之意。

北方地区流行的“面灯”也是一种元宵节面食。人们认为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邪祛病。于是,便以面粉做成各式灯盏。其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鱼形、荷花形、菊花形等。面灯通常用食用油作燃料,以谷物秸秆缠上棉花作灯芯,因此也被称为“棉花灯”。油烧尽后,面灯也差不多烤熟了,便能食用了。

此外,在不少地方,年糕不仅是春节的必备美食,也不能缺席元宵节的餐桌。因为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年糕”与“年高”同音,有着“年高长寿”之寓意,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里事事顺意、步步高升的美好祈盼。在很多地方,元宵节还流行吃春卷。春卷寓意万物始于春,元宵吃春卷,同样表达着人们对于春天的呼唤。

除了这些常见的美味,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为了庆祝元宵佳节而精心准备的特色美食。如南方部分地区流行豆面团,这种美味与汤圆颇有几分相似,只不过是以豆类磨成粉再做成圆子的形状。有的地区还有元宵节蒸枣糕的习俗,枣糕松软可口,香甜绵软,在人们心中,元宵节吃枣糕意味着未来的日子会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元宵食趣:如何消得此良辰4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加独特的元宵节美食。浙江的部分地区在元宵节时流行吃糟羹。糟羹是以米粉、薯粉或藕粉为主料,再加以各式配菜调制而成的糊状食品。糟羹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据说戚继光曾在浙东抗敌,被敌人围堵到台州三门的仙人洞里。时值元宵,当地穷苦百姓纷纷以青菜、萝卜配以糊糊,烧熟为“糟羹”犒军。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当地百姓元宵吃糟羹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和浙江人的独特习俗类似,广东地区流行在元宵节吃生菜。元宵吃生菜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生菜”和“生财”同音,是人们想在新的一年里讨得一个发财的好彩头。

除了元宵、汤圆及各地特色美食,还有一样重量级的美食,那就是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在元宵节里吃饺子寓意招财进宝,也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相信无论天南地北的朋友们,一定都不会拒绝在元宵节的夜晚,吃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

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佳节,人们总是会用最好的美食来庆祝良辰美景。今人如此,古人也一样。

南北朝时的学者宗懔曾编撰过一本《荆楚岁时记》,这本书记录了古代楚地岁时节令的风物故事,其中就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的记载,看得出,当时部分地区已形成了在元宵节吃特定美食的风俗。其实在当时,有不少地区的人们在元宵节都会吃“膏糜”。

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录了正月十五吃“膏糜”这个习俗的来历:吴县有个叫张成的人,夜里忽然看见一个女人站在院子的南角,举手示意他。张成便走过去,那女人说:“这里是你家养蚕的房间吧?我是地神。明年正月十五,你做白粥祭祀,并在粥上撒上肥肉油脂。我能让你的蚕和桑叶增产一百倍。”说完,那女人就不见了。张成按她说的那样做了,从此年年蚕茧都获得大丰收。

元宵食趣:如何消得此良辰5

宋朝的元宵节,街市上的美食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武林旧事》里记载的元夕节食: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糖瓜蒌、煎七宝姜鼓、十般糖之类。其丰富之程度,一点儿也不比现代人的元宵餐桌逊色。

无论如何,人们总是会在元宵佳节时把最好的美食搬上餐桌尽情享用。就像《红楼梦》里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般,正月十五摆上几席酒,定一班小戏,贾母带领荣宁二府品家宴,赏灯看戏,喝酒吃肉。冰心在《漫谈过年》里也提过:“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元宵食趣:如何消得此良辰6

作为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元宵佳节实在太美妙了。大家聚在一起,幸福团圆,这岂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吗?就像明朝才子唐寅在《元宵》诗中感慨的那样:“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若不尽兴吃喝、开怀大笑,如何对得起这美好的元宵之夜呢?!

(编辑 吴兰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