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物质奖赏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作者: 赵静

一味地物质奖赏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内驱力0

“做完作业给你买玩具”“考了第一名带你出国游”“考上重点初中给你买手机”等,父母们有没有给予过孩子这样的许诺?

正确的奖励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适度的物质奖励也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物质奖赏”却极有可能降低学生对奖励本身的兴趣,扼杀其内在学习动力,失去学习兴趣。

认知:一味地物质奖赏有危害

曾看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经常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打闹,喊叫不断。几天过去了,孩子们依然如故,让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告诉他们说:“你们天天在这儿玩耍,让这里变得很热闹,也使我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得了好处的孩子们很高兴,相约第二天仍然来,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走出来,又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

“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孩子们便不乐意了。

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来这里玩了!

在心理学家德西所讲的这个寓言中,老人很懂孩子的心理,用的方法也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物质奖赏”,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德西效应在教育教学上时有表现: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了、考试成绩提高了—— 老师、家长就用物质进行奖励,如给钱、买零食来“收买人心”。这种做法看似热热闹闹,能激发得到利益的学生一时更努力学习,但是,习惯了“物质奖赏”的他们一旦没有了物质奖励或者延缓了物质奖励,学习的自主性就会大大减弱。学习的内驱力、自觉性更无从谈起,取而代之的是散漫、懒惰和依赖,甚至是牢骚满腹。同时助长了急功近利的习惯,想越过学习的漫长过程而去获得那个结果,这其实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策略:更应重精神激励

奖励是一种评价,是指在个体出现某些特殊行为后,给予对其有吸引力、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东西。然而,教育不能简单化、物质化、短视化。其实,学习是学生自己分内的事,理应自觉主动做好才是。内驱力要在一次次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积累,只有停止这种简单省事的物质奖赏,做好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和培育才是根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长是一个自我追寻的过程,学习是一种由内而外自我驱动的欲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潜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有意的表扬、无意的鼓励、真诚的夸赞及关爱的眼神等精神奖励,都是学生获得内驱力的源泉。

要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奖?要在学生的行为发生前明确奖励规则,最好和学生一起商定。学生一次考试好点固然值得奖励,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尚的品行与坚韧的美德更应该受到奖励。激发个人及其团队的自我认知、自我欣赏,并相互鼓励,共同提高,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才是奖励的上策。

要让学生明白,用什么来奖励?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鼓励?普遍的回答是重精神而轻物质,因为学生更在乎的是被家长认可。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认为的:“人们进行学习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一味地物质奖赏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内驱力1

反思:教育本质是点燃

一味仰仗外界的物质给予,必定会造成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萎缩。因为哲人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正是孩子行为动机的内在源泉。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

奖励重在过程,重在精神,重在激发。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如何点燃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关注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提高活动参与度和学习内驱力。内驱力,就像蓄势待发的火种,深埋于孩子内心。但这把火能不能烧起来、烧得旺不旺,非常依赖“燃料”。于孩子而言,“燃料”是求知欲,是自我负责,是敢于挑战未知的勇气,这些成为学习的主体。

适当的奖励是好事,但别让奖励变了味,愿家长和老师千万谨记:合理运用物质奖励,更加注重精神奖励,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